X光都照过了,竟然还是没有看到病变?谁该负责?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照了X光,真的能看到体内的病灶?
那是当然!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的一百多年来,全世界的放射医学工作者已经利用X光发现了许许多多深藏在体内的病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于为人类圈养的宠物们也带来了福音。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谈到:X线在穿透人体的过程中,由于病灶的阻挡,会有一部分穿透不过去。而穿透过去的“剩余X线”可以利用“荧光效应”或“感光效应”而显示为图像,这些图像就会留下这些病灶的痕迹(即阴影),从而可以被看到。
可以浪漫地想象一下:在湛蓝的天空上,不时地飘过来一片片云彩,这些云彩有大有小、有淡有浓、形态各异。象马?象羊?还是象那放羊的小姑娘?
天上的云彩象什么?
同样,当医生在透视的荧光屏上,或在一张拍摄好的X光照片上发现:本应清晰透亮的肺部出现了或大或小、或淡或浓的阴影,他的脑海中也要出现许许多多的想象,只不过,这些想象远没有蓝天、白云那么浪漫而已。
医生们在想,这些阴影,到底是炎症?是变异?是肿瘤?还是那忘记取下的玉佩或钮扣?
肺部出现多样化的阴影,又是什么?
面对着病灶阴影,该如何着手诊断与鉴别?
看到天上的云彩,无限的想象将带来浓浓的诗情画意。而对于体内的病灶阴影,医生们如果只沉醉于想象,那就会挨人谩骂了吧?
所以,看到阴影,必须尽可能地把它们分辨清楚!
那么,如何着手进行呢?
打个比方:气象学家们可以将天上的云彩归成许多分类,通过对“云图”的分析,就能够预报天气。同样的道理,放射医生们也会将病灶阴影归纳成不同的分类,并将其与相应的病理基础相联系,经过分析判断,把这些阴影所蕴含的信息提取出来,就能够作诊断了!
病灶的阴影,包含着多样化的特征信息。比如,部位、大小、形状、分布规律、边缘轮廓、质地密度等等,都代表病灶具有某些特有的性质。越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就越能够分辨出更多的特征信息,也越能够把握住这些特征的细节,从而体现出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呢?
首先,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好发部位。比如,肺结核好发于上肺,一般的肺部炎症则以下肺为多,胸腔积液最先出现在肋膈角;胸腺瘤发生于前纵隔,淋巴瘤见于中纵隔,而发生在后纵隔的肿瘤则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
其次,不同疾病的病灶分布是不一样的。比如,良性骨肿瘤只累及骨的某一局部,恶性骨肿瘤则容易侵犯到邻近的软组织,转移性骨肿瘤常常累及多处骨骼,代谢性骨病则常常是全身性的。
再次,阴影本身的形态也很重要。比如,肺部的一般炎性病变阴影常为云雾、云絮状,密度较淡且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清;肺结核病灶的阴影呈斑片、条索状,密度稍高且常有钙化的高密度影像,又易出现空洞;肺部恶性肿瘤的阴影则呈结节、团块状,密度与其大小相关,边缘清楚但常不规则而呈分叶状。
此外,有的疾病可引起发生病变的器官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应改变。比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引起激惹征象,钡剂通过迅速;胃溃疡容易引起胃内液体的潴留;结肠癌可引起结肠梗阻。胰腺癌可以引起胆道梗阻而造成严重的黄疸;食道癌可引起进行性吞咽困难,出现食管气管瘘时,可造成肺部顽固性感染;肺脓肿可以引起胸膜的增厚和胸膜腔积脓;风湿性心脏病容易引起肺的淤血;心包炎容易引起上腔静脉扩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即不能单凭某一个征象就贸然下结论,而是必须认真分析不同疾病的影像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全面地观察,再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行。
肺部可见团块状病灶,如何分析?
诊断和鉴别疾病,是否只看一张片就足够了?
图片信息往往比文字的信息丰富得多。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有时真的可以单凭一张图片就足够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切诊断了。比如说判断骨折、关节脱位、发育变异、部分错构瘤、畸胎瘤、强直性脊柱炎等,都是可能的。
肘关节脱位,有这张片就可诊断了!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单凭一张片来确诊疾病,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许多病变的阴影并不典型,“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也很常见。
所谓的“同病异影”,就是说同一种疾病可以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阴影。比如肺结核,既可有云雾状的渗出性病灶,也可有小结节、粟粒样的增殖性病灶,还可出现条索状的纤维性病灶以及空洞、钙化等多样化的病灶特征。
所谓的“异病同影”,就是说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出非常相似的阴影。比如肺部出现云雾状阴影,可能是一般的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结核、霉菌感染、病毒性肺炎,还可能是过敏、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造成。
所以说,单凭一张片,或者凭有限的几个影像特征就能确诊全部的病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阴影并不是病灶本身,而是病灶在荧光屏、照片或显示器上的一个投影而已!
再打个比方:有人拍了一张阳光下的影子,一般还是可以辨别出是人影、树影或灯塔的影子,但如果影子本身不太清晰、角度不太合适,这样的辨别都显得困难是吧?如果再进一步要求,辨别出人影以后,你还能够辨别出具体是哪一位吗?难乎其难了吧?
还有,对于你非常熟悉的那一位,也许能够凭他的背影就能够认出来,但大街上认错人的尴尬事其实还不少吧?
如何提高辨别成功的效率?对着背影叫一声,跟在后面听听他说话,或者赶上前去看看侧影甚至是打个照面,了解的信息多了以后,认错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了吧?
同样的,对于影像图片所反映出来的病灶特征,单凭一张片不足以诊断时,就需要密切结合其他的临床资料,比如是不是受过伤、有没有发热、肿瘤的标志物高不高等等,再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证思维,就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照过X光了,体内如果有病灶,都能看到阴影吗?
其实不然。
病灶或正常的组织结构只所以能够显出阴影,在于它与周围的组织结构在阻挡X线的能力上有区别,即有所谓的“密度”差异。比如胸部和四肢骨骼,它们在自然情况下存在着很多密度差异很大的结构,在普通的平片检查中就可以得到清晰的显示。
但是,如果病灶与正常组织阻挡X线的能力相似,相邻的器官阻挡X线的能力也相近时,在X线片上就显不出密度差异了,也就是说会看不到什么区别,从而难以辨认。
比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体内的血管等,它们与其周围的器官组织没有密度差,反映在影像上就缺乏对比,我们是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来的。
这也是许多疾病在普通X线检查难以诊断的原因之一。
说一个具体的情况。比如,下肢的动脉血管被血栓堵住了,病人感觉很痛。医生没有经验,让病人去做个透视,没有发现问题;不死心,又让病人去照一张X光片,还是没有看到问题。患者的病情没有因及时治疗而改善,反而在折腾中继续加重,肯定会骂娘的!
为什么看不见有问题?因为下肢的动脉血管与周围的肌肉组织没有密度差异,血栓与血管内的血液也没有密度差异,无论是透视,还是照片,终究还是看不见!
怎么办?学好影像学,找到好办法呗!
血管造影图。如果是透视和平片,这些血管是看不见的!
有没有办法提高密度对比,让病灶更容易辨认呢?
有的!
在器官组织或病灶缺乏自然对比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在人体的某些部分引进一些物质,使原来缺乏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形成对比。这样的检查方法就叫做造影。而这些被引进体内的物质就叫做对比剂,俗称造影剂。
可以说,造影检查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放射诊断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迄今为止,尽管有了在组织器官的密度分辨能力比普通X线强百倍的CT,也有了MRI、ECT等新的影像检查手段,但是,X线造影检查技术仍无法取代,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造影检查的目的,是人为地造成密度差。所以,我们不但可以引进密度高的物质,使这些组织器官显影较致密,而且也可以引进密度低的物质,使组织器官显影较其他组织器官浅淡。我们将密度高的物质称之为阳性对比剂,将密度低的物质称之为阴性对比剂。
目前医学上应用的对比剂,既有固体形态的,也有液体和气体形态的。固体对比剂,如硫酸钡,主要应用于消化道造影,用时加入适量的水,将其调成混悬液让病人吞服或经肛门灌入肠道。液体对比剂有油脂性的如碘化油等,也有水溶性的碘佛醇、碘海醇等。气体对比剂,如空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应用于胸腔、腹腔、腹膜后等部位,其中二氧化碳还可用于血管造影。
如果将阳性对比剂和阴性对比剂同时引入,将出现特殊的效果,即双重对比造影,最多应用于胃肠道,对发现胃肠道的早期病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多数的含碘对比剂都是经泌尿系统排泄的,也有少数的可以经肝胆道排泄,在排泄的过程中可使这些器官显影。所以,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直接引入的方法,来使被检查的组织器官显影,也可以利用对比剂的性质来实现间接造影,使造影技术得到了简化。如我们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泛影葡胺等使泌尿系统显影,这就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所谓“静脉肾盂造影”或“静脉尿路造影”。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可见梗阻及扩张。X线透视和平片是看不到这些的。
有哪些造影检查可以选用?
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造影检查项目非常繁多。多到有多少种?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可以说,全身各部位,从头到脚均能进行造影检查。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将造影检查分为两类:
一类为非血管造影检查,包括消化道造影、胆道造影、泌尿路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以及椎管造影等等。这类造影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传统X线诊断学范围,大多数医院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开展。
另一类是血管造影检查。除了四肢的顺行性静脉造影之外,大都要借助于一些专用设备,特别是心、脑血管造影,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可以归类为介入诊断学范畴,一般只有大型医院才能开展。前面说到的动脉血栓栓塞病例,应用血管造影就能很快明确诊断,这就是掌握合适方法的成效。
从具体的应用部位来说,有以下造影检查方法:
头颈部:气脑造影、脑室脑池造影、脑血管造影、鼻泪管造影、唾液腺造影
呼吸系统:支气管造影、人工气胸、支气管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
消化道:上消化道造影、下消化道造影、全消化道造影、双重对比造影、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胆道: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术中胆道造影、术后“T”管造影、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
泌尿系统: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造影、尿道造影
生殖系统: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输精管造影、子宫动脉造影、精索静脉造影、盆腔充气造影
心脏:右心造影、左心造影、冠状动脉造影
其他血管:如肋间动脉造影、胸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肝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门静脉造影、腔静脉造影、上肢动脉造影、下肢静脉造影等
其他造影:各部位的关节造影、椎管造影、椎间盘造影、淋巴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等等。
总而言之,造影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地选用造影检查,将对疾病的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优胜劣汰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近年来,随着其他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推广应用,也有一些古老的、有创的、诊断效率低的造影检查方法如气脑造影、脑室脑池造影、人工气胸、支气管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等受到了冷落甚至遭到了淘汰,这应该是值得庆贺的喜事。
透视、照片、造影都做过了,为什么还会看不清楚病灶?
有人愤愤不平地发出疑问,说医院太黑了,让我做了一大堆检查,透视、照片、造影都做过了,还不清楚究竟得了什么病,还在建议进一步检查!
为什么做了一大堆检查,还得不出正确结论?恐怕难以一句话说清楚,也许是医生水平不行,也许有的病情太过复杂,也许还有设备简陋或其他什么原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X线检查并非能够发现所有的病灶。
为什么透视、照片、造影都做过了,还有很多疾病不能诊断出来呢?
在前面的话题里,我已经谈了一些原因,这里我再补充说明一下。所有的X线检查(包括透视、照片、造影)均存在固有的缺陷,那就是它们的图像会有重叠,不少的病变因为被重叠掩盖而发现不了。
就像我们平常自拍的照片一样,X线影像都是平面图像,虽然X线影像能够看到体内的结构,但要么前后重叠,要么左右重叠,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的组织器官如头颅、纵隔等,重叠后的影像就很难分辨。另外,有些病变细微,变化不明显,影像重叠后,要想分辨出来更是困难重重。
另外,X线检查对于密度的分辨力也很有限,体内一些器官组织或病变如果没有密度差异,或者差异比较小,即便是做了造影也无法分辨。比如,X线检查对于发现脑组织、肝脏、肾脏、肌肉软组织内的肿瘤就非常困难。
对于这个情况,我拟了两句顺口溜:“虽是好的照妖镜,真假猴王也难分!”
头颅X线平片,可见到颅骨,但看不见脑组织
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将被重叠掩盖的病灶显示出来?
前面说了很多有关X线检查的不足,比如密度分辨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重叠掩盖的问题,让人对X线检查的信心都有了负面的影响呢!
其实,相对而言,X线检查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仍然不失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各种各样造影检查的推广应用,X线检查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应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都难以被其他检查所取代。
但是,X线检查的固有缺陷仍在,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