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歌曰: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葛根解肌有特能,加强解热略清凉。

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葛根甘平,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太阳病兼见「渴」,按照伤寒论第6条,已为太阳阳明合病。曹颖甫先生认为,「渴」与「项背强几几」,都说明已有里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按照曹先生的看法,桂枝加葛根汤可跨属太阳、太阳阳明合病。此方证与葛根汤相似,但葛根汤证牵涉下利的里证,故葛根汤主要归属于太阳阳明合病。如果依据曹氏观点,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都可以跨属太阳、太阳阳明合病。

9、防己茯苓汤

在前面的讲课中未讲该方证,这里补进来。

【组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方解】:这个方证是风湿表虚证,适用于皮水。皮水无外感,不涉及寒热,但却有表证。该组方既用防己茯苓协力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黄芪实表和外,不使水气复留于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虚气冲,水居皮中不去,水气相搏,而四肢聂聂动者。

歌曰:防己茯苓用黄芪,桂枝甘草治表虚。此治皮水是正法,固表利水肿自去。

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他是从水气角度考虑这样划分。皮水虽湿在表,而亦必兼有里湿或里湿热,故认为此方证在使用上可跨属太阳、太阳太阴、太阳阳明。

湿属于水邪实证,在无寒热的情况下,邪实属阳,但湿、水气、饮、瘀血四者又多少与寒有联系,所以,在无寒热或寒热不明显时,对于这四种实邪的六经(注意不是经络六经)判别,是阴阳兼有。现在表湿,故属为太阳,又湿本源为里,与阳明、太阴有关,故言跨属也。

金匮·水气病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注】:这是太阳夹湿无外感的皮水,如果再加上有气上冲,水气相击,四肢聂聂动,皮下水气要微微动,防已茯苓汤主之。本方子大量用茯苓去水,黄芪实表,桂枝治气上冲。如果不用黄芪也能消肿,但是肿不久就会回来。如果没有「四肢聂聂动」,也没有气上冲,用下面的防己黄芪汤就行。

10、防己黄芪汤

【组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四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参考】:防己16克,黄芪20克,白术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8克,大枣4枚。

【方解】:这个方证也是风湿表虚证,用于皮水。和防己茯苓汤均治水肿,但去桂枝茯苓,不治气冲身瞤。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并增量黄芪,则补中实表的力量较优,故治水气病而身重汗出恶风者。《金匮要略》原方有用生姜四片,仲景方无此例,应是后人作伪,上面的参考药量根据《外台秘要》。本方的辨证要点: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以下肿重者。本方证与防己茯苓方证近似,虽有风水和皮水称谓不同,但都有表虚不固证,本方证较重故黄芪用量大。皮水有皮肤聂聂动而用茯苓,本方证无则不用茯苓,而用白术利水。

歌曰:防已黄芪汤表虚,白术甘草姜枣宜。身重汗出恶风重,解表重在补中气。

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根据上一条的同样理由,此方证也可跨属太阳、太阳太阴、太阳阳明。所以一同放在太阳病中。

金匮·水气病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注】:「风水」应改「皮水」,「脉浮」是表虚,而非外感。「身重」,是水在表的特征。仍是太阳夹湿在表,身重为主,或有微肿,汗出恶风,渴。防己黄芪汤主之,就是桂枝汤去桂枝加防己黄芪。因为没有外感表证且有渴所以去桂枝。主要是用黄芪实表,姜、枣健中补胃,白术、防己去水。原文说是「风水」,实际上是皮水,风水就要加桂枝了。

金匮·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注】:表无他病,指无头项强痛,身疼痛等表证言。水气集中于下体部,故但下重,从腰以上无异于平时,故谓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以至两下肢难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插曲】:王叔和三次编纂伤寒杂病论。

伤寒、金匮能够流传到今天,第一位功臣就是王叔和!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的。根据杨绍伊先生(民国时期医家)考证,王氏编纂《伤寒杂病论》前后经历三次。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正确理解这部伟大著作是非常重要的。

仲景原论外感杂病混在一起。分三阴三阳和若干篇「可不可汗吐下」篇。三阴三阳是非常简短的概论,没有方证。所有方证都在可不可中。仲景之论,是继承《伊尹汤液经》,而非《黄帝内经》,原名《论广汤液》。书中包含了《伊尹汤液经》原文。凡条文题首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者,均是伊尹原文。凡是题首有「伤寒」二字者,都是张仲景自己的条文,以示与伊尹条文区分。凡无题首者,不是伊尹汤液经条文,也不是仲景论广条文,而是仲景遗论,大约原载于仲景弟子书《胎胪药录》中,被王叔和录入。凡有「问曰」、「答曰」、「师曰」者,皆叔和文,其内容根据仲景遗论精神,但亦有叔和私货。最后成文的整体中,部分章节和条文,也可能有叔和私货。比如《伤寒论序》中有一段话经考证就肯定是叔和所添加,因为它既不符合仲景著作整体精神,其文风也只能属于叔和时代的「晋风」。《伤寒例》也考证为叔和文。《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五脏风寒结聚」以及少数条文都与仲景学说不符,估计都是叔和改动。《伤寒论》之两篇脉论,也基本是叔和文。

第一次整理,叔和把内经和别家言论的许多内容一起放进去,成为非常庞大的内容。

第二次整理,叔和力求去掉不是仲景的内经内容,「纯净」了许多,但首次把一半以上内容分到杂病里,仲景著作原本外感杂病不分家。王叔和此举既有有益之处也有不利之处。

第三次整理,叔和把「可不可」中有方证的条文,除了有些仍然保留在可不可篇中,还按照自己的理解,搬到三阴三阳篇中,其用意非常清楚,是为了使用分类的方便。但因个人理解问题,主要是以岐黄家得眼光看待仲景书,其学术思想差异巨大,是造成篇次结构混乱的根本原因。

篇次结构的混乱已为历代医家注意到,但仲景原文已不可考。

黄元御对《伤寒论》的篇次作了天才构想,著述在他的《伤寒悬解》中。这篇著作解决了不少篇次混乱的问题。但是黄师是用《黄帝内经》的观点思考问题的,依然没有根本符合仲景本意。

还原仲景思想,虽然原文的篇次已不可能重现,但只有毅然决然跳出内经框框才是。这是唯一出路。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 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组成:葛根.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功效: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主治:太阳中风经气不利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 ...

  • 【许叔微】桂枝加葛根汤证第十九

    张金吾藏书志 宋白沙许叔微知可述.先列病证,后论治法,剖析颇精.是书诸家书目俱未著录,伏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云:叔微书,属辞简雅,不谐于俗,故明以来,不甚传布.是则因传本稀少,故藏书家俱 ...

  • 治疗腰椎病,甲亢,颈椎病,鼻炎,灰指甲,咽炎等几种现代病伤寒论方

    这些方子都很简单都来自伤寒论,用六经分析其根源用时代分析其表象得出来的结论,效果都不错,价格也很低. 一:甲亢,这个病伤寒论里有分析,少阴君火不明,少阳风吹入相,相火旺君火衰,相越君位而大乱天下,相火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6)

    第三章.阳明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文 伤寒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与38条互参,38条是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这条又多了「口苦咽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