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治面瘫!
面瘫,俗称“吊线风”,临床表现以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特征,故又名“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为“周围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不如法,而转为坏症”(《伤寒论》)时有发生,病复、病遗给病人造成很大生活压力,高树中老师熟研经典,由博返约,勤于临证,善于思考,临床中有自己独到的诊治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
高树中经验体会: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1、针刺方法 阳明经筋透刺法
古人多宗面瘫病因病机为:脉络空虚,感受外邪,痹阻经脉所致。高师认为面瘫主要属阳明经筋病。
早在《灵枢.经筋第十三》就有明确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皆急不能卒视。”足阳明之筋,其病,颊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论》亦明确提出:“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
《医学纲目》亦有云:“内经治口眼喎斜,多属足阳明经筋病。盖足阳明筋结颊上,得寒则急,得热则弛。左寒右热则左颊筋急,牵引右之驰者而喎向左也,右寒左热则右颊筋急,牵引左之弛者而喎向右也。”这些文献都明确了面瘫属阳明经筋病,故面瘫的治疗应遵循在经守经,在筋守筋之法。面瘫既属经筋病,就应用阳明经筋刺法,浅针多刺,即: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灵枢经筋第十三》)。
同时高师又提出,面部肌肉针刺较痛,多针势必加重病人痛苦,故创造性提出“阳明经筋透刺法”沿阳明经经皮浅针透刺。
清代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亦云:“两穴两经一针唤,用针虽少效用多。”具体穴位可参选:患侧阳白透鱼腰,四白透颧髎,太阳透下关,迎香透人中,地仓、颊车互透,并同时取患侧翳风(留针时加TDP照射,针后可加灸20 min~30min),双侧合谷,留20 min~30 min,日一次,如此则针数少,穿过经络腧穴多,寥寥数针既保证了病人少受痛苦,又保证了针刺治疗效果,可谓是一举而数得。
2,辨证治疗
2.1.1首辨经络
高师经常强调: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并常引《内经》“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是针灸的核心,是其灵魂,在针刺临证中意义重大,不可不通,激励我们熟研经络,在临证时做到首辨经络。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面瘫分为颅内和颅外两型。颅外易愈,颅内难治,这一点临床已有共识,颅内型较为复杂,随病位加深,会由轻到重出现味觉障碍或泪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痛甚或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高师将这些临床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及经络循行分析,并结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指出:若患者单纯出现面部板滞不适、目不能闭、口歪等面部症状时,属外邪客犯阳明经筋,应用前已述及的面部阳明经筋透刺法;若有耳部听觉过敏、耳后乳突痛等颊部症状时,为邪客少阳阳明两经,一定在阳明经筋透刺基础上加少阳经穴位。如:可选局部少阳经穴位翳风、风池,配合其远端胆之合穴阳陵泉。
2.1.2次辨脏腑
若病邪进一步深入脏腑,即西医之颅内型,此时病情较为复杂,临床病遗病复亦常见于此型,应紧密结合脏腑辨证,若见味觉障碍,应责胃气素虚,复感外邪,《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味全赖舌之苔而觉,而苔为胃气熏蒸而成,故有味觉过敏者,多责肝胆郁火,阻滞经络,因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治疗中必用肝之荥穴太冲泻肝胆郁火,另可加用胆会阳陵泉行肝胆之气;患侧部乳突痛甚或出现外耳道或鼓膜见疱疹者,应在调肝胆之气基础上再加局部取穴听宫、听会。如此则看似漫卷云雾中无头无序,轻轻一拨已豁然开朗。
2.1.3再辨外感内伤
以高师临床经验,颅外型多属外感。
针灸治疗中辨证属风寒者可加用风池祛风解表,用药可选牵正散。
风热者加用曲池、外关清热祛风解表,方药可选银翘散加减。
颅内型者多属内伤外感两相兼得,治疗中仍以临床表现为纲:有味觉障碍者多素体脾胃亏虚,复又感受风寒,或有酒醉吐后大伤胃气,复又遇风寒,故治疗时仍以局部阳明经筋透刺法加选足三里调补胃气;见泪腺分泌障碍或听觉过敏或耳部疼痛甚有疱疹者多属肝胆郁火,针刺选穴同辨脏腑段。
颅内型既已入脑,单针恐力不足,故高师力倡颅内型必须配合中药治疗。他采用张殿民教授用杨粟山《寒温调辨》之升降散经验,其中,大黄用酒大黄,量为6 g~9 g,使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佳,使热从下清。但高师在此基础上又发挥合用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以加重清热行气之力。在此针药并攻治疗下无不愈。
3 关于激素的使用
对颅内型面瘫,西医多主张急性期(一周内)应禁止刺激,并尽早使用一个疗程(7 d~10 d)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高师对此极不赞同,认为纯属“本本主义”,嘱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应当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因为临床实践发现应用激素后虽然当时消除水肿效果较好,但会延长痊愈时间。
故他赞同在准确辨证施治基础上及早应用针刺治疗,针药并用,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告诫我们辨证施治方法定要得当,取穴用药均应随证往来,灵活加减,而不应一剂牵正散,一组面瘫穴从头到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