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

雍正曾对弘历嘱咐道:“任何时候,都不要得罪天下的读书人。”这是雍正对前朝皇帝朱元璋压迫读书人的总结。

正是由于明中期哲学思潮的演变和影响,致使此后的明季学界乃至世风均走向极端;就像“蝴蝶效应”那般,蝴蝶一振翅,最终酿成了一场风暴。

所谓名士多浮夸侈谈之气,只晓得清谈道德文章,于经世治国只一句“顺天理,明道德。”逢变就敦请皇帝下《罪己诏》,余则通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唯徒乎奈何而已!

读书人渐渐地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得失,趋向于极端个人主义,对国家安危和社稷宗庙采取了一种令人心寒的冷漠态度。

皇帝们也默认了读书人追名逐利的心态,心想只要读书人不谋权篡位,养着他们,贪财、怕死等等性格缺陷对国家政权而言,都是“好事”。

乃至于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党争,皇帝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插手干涉。他们觉得,用金钱腐化读书人,读书人会变得更“安全”。

然而,皇帝们却忽视了一点:他们早已失去了读书人的拥护,他们养得只是一群见利忘义的小人罢了。

对于这群小人而言,除非皇帝们的政权保持和谐稳定;否则,这群没良心的读书人,随时都会弃国而去。换句话说,读书人正在用一种“犬儒”的心态和行为,对皇帝们施行着报复。

终于,大变局出现。1644年,李自成来了,皇太极也来了。在历任明朝皇帝的心中,那些“不喜闹事”的“乖”大臣们,在清兵入关的那一刻,齐刷刷地放弃了明朝。

这其中,有的遁隐山林做起了隐士,有的则干脆投降清朝,转入清方统治区遵制剃头,以遗民自居。

天朝大国,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早已千疮百孔;天崩地裂,几于一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