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金匮简要解读

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痉者,抽风、痉挛也,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也;湿者,以关节不利,身体肿痛为主证也;暍者,伤暑也,以发热恶寒,口渴身疼为主证也。王叔和认为此三者乃类似太阳病之杂病,故放一起也。

 

第一节、痉

01
【原文】: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刚痉类似太阳伤寒,若不痉,则与太阳伤寒无异也)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柔痉类似太阳中风,但不恶风)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为难治”三字衍文,不要)。(针对柔痉)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针对柔痉,病因)

5、夫风病(太阳中风),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针对柔痉)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针对柔痉)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为衍文,不要)。(针对刚痉)

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针对刚痉)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针对刚痉)

10、痉病有灸疮,难治。(针对柔痉,微数之脉不可灸也)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针对柔痉)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针对刚痉)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阳明实热痉)

02
【解读】:

痉是一种抽风性的痉挛病(柔痉11,刚痉7,实热痉13)。

本章对痉分析了柔痉(1,7,8,9,12,13)、刚痉(2,3,4,5,6,10,11)、实热痉(13)。

无里热不痉也(1,2,3,7,11,12,13)。这是痉的最重要特点,因此,痉不论如何表现,都和阳明挂了勾。寒之收引也会致抽,不过那不叫“痉”。

柔痉,其外证发热、汗出而不恶寒(2),但是却说“太阳病,其证备”者,乃太阳表证尚有残余,看上去类似有太阳表证(即发热汗出,2,3,4,5,11),实际已主要在里(不恶寒,2),不过仍需要从表解,所以将其归属太阳阳明合病。

柔痉其脉沉细(3)或沉迟(11),此处沉既不主水也不主寒,乃津枯脉不出(4,5,6,10),充分反映了脉的多义性,脉必须与证合参,找出无歧义解释才有意义。若脉浮,则成属太阳之桂枝加葛根汤证。

柔痉之原由,太阳伤寒发汗太过(4),或太阳中风汗下伤津(5),或脉微数而灸之(10,并参见伤寒论116,灸后之痉更难治也),或疮家发汗(6),以上诸因,皆伤津液致肌肉不和而痉也。

因此,柔痉的核心病机,一是里热,二是伤津,缺一不可。

刚痉之为病,其外证发热、无汗、恶寒(1),若无痉,就是太阳伤寒。刚痉,乃太阳阳明合病。

因此,刚痉的脉应该是脉浮紧,此紧按之“如弦”(9),这是由于血液充拆于血管,加上肌肉再一痉挛,脉就成为上下一条线了。与柔痉因津虚不供肌肉不同,刚痉的病机是在正气(津液)未夺时,表被寒邪闭,全身津血上冲自救充拆上体,也会引起肌肉不和而痉挛。

刚痉的反应比柔痉强烈(7),身热、足寒、恶寒、气上冲、颈项强急、面赤、目赤、头摇晃,到相当程度,就要背弓反张、骤然间口噤。发热恶寒乃太阳表不解,气上冲带动津液充实于上,故而下部虚而“足寒”。第7条中“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为节外生枝的衍文,不要。

刚痉发热恶寒,当然需发汗解表(12),若发汗后脉不再紧弦,而是“如蛇”弯曲了(8),即和缓了,说明痉好了,或者气不再上冲,突然间津液下行使得“暴腹胀大”(8),也是痉好的标志。如果脉仍然弦,不仅弦,而且不浮反沉(伏)了(8),痉没有好,并且由表入里,更加麻烦了。

像破伤风就和刚痉证同,因此可以按照治疗刚痉的方法去治破伤风,中医不去“杀破伤风病菌”居然也能治破伤风?因此胡老说,中医之妙,不在于理论怎么解释这“病”,而在于实践上怎么对付这“证”。

实热痉(13)没有表证,热自里向上壅,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13),这是阳明病。

文章中就说了这么多,我们学习中应当扩展,一切以里热引起,不论是津虚还是津充拆造成机体不和而抽搐痉挛者,都是痉病,柔痉、刚痉、实热痉是痉的三种表现形式。如果痉发生的同时又有柴胡证,则为少阳阳明合病或三阳合病的痉,白虎汤、大小柴胡加石膏汤、柴胡加葛根汤、柴胡加栝蒌汤、柴葛解肌汤等随证治之。而广义来说,桂枝加葛根汤证,也可以划归痉的范围。

03
【治疗】:

、柔痉的治疗方证

栝蒌桂枝汤

栝蒌桂枝汤组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根据原文解读,柔痉者,发热,汗出,不恶风寒,脉沉细或沉迟,主要已在阳明,但仍需从表解,属于太阳阳明合病,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证类似于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正属太阳,跨太阳阳明,而栝蒌桂枝汤证,里热是重要前提,更接近阳明。

栝蒌桂枝汤重点解决津液虚和里热问题,主药是栝蒌根。根据《神农本草经》可知,栝蒌根苦寒,主治消渴、身热、补虚、安中。方中栝蒌根用量再大些也没问题,如用到三两、四两都行。

栝蒌根与石膏在解热上的区别:皆清热止渴,但石膏多用于实热烦渴,栝蒌则用于虚热渴不剧。

栝蒌根与麦门冬区别:皆主虚热止渴镇咳,但麦门冬以镇咳为主,止渴为客,栝蒌则以止渴为主,镇咳为客。

栝蒌根与地黄区别:皆主虚热止渴,然地黄以治血分为主,止渴为客,栝蒌则治虚热而不能治烦热,又不能治血证,其强于生津止渴。

故栝蒌根少与石膏为伍而多与麦门冬、地黄合用。又石膏主用于肺结核初期、中期,绝少用于末期,而栝蒌根与麦门冬、地黄则少用于初期,而多用于中期以后。

栝蒌根与葛根同为富含淀粉,而前者主身体强几几脉沉(津液更虚),后者主项背强几几脉浮。分析上因含有一主要成分的药物,现代医学认为亦当有同一效果,结果并不然。故药物之医治效用,不能仅由其主要成分判定。现代医学专以药物成分判药之效能,如割木而求花。

04
二、刚痉的治疗方证

葛根汤

葛根汤组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概括一下刚痉,身热、足寒、恶寒、气上冲、颈项强急、面赤、目赤、头摇晃,甚则背弓反张、骤然间口噤,脉浮紧弦,标准的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主之。

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主药葛根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还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在本方中,主要取其“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止痛、主身大热”功能。葛根含淀粉,于表缓解肌肉痉挛,于里抑制肠蠕动之亢进及缓和肠黏膜,故还能止泻。

葛根汤是伤寒论方证,在伤寒论中,葛根汤还主另外两个证,一是“项背强几几”,这和刚痉非常接近,后者在程度上更强烈,二是下利。此外葛根的解毒作用也不可小视,葛根汤治发疹及小疮也有特效,若见发热恶寒无汗,且有发疹及小疮或恶瘙痒等之表证,亦可使用葛根汤。

05
三、实热痉的治疗方证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约72克),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实热痉者,根据13条,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这是热壅于里的胸满、津燥、筋急而致痉,虽然没有提到里实的问题,里实是必然有的。“可与大承气汤”,这是一种灵活说法。当然要看热和实的实际情况而定。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方证,也是仲景体系中论述条文最多的阳明里实方证(参见《经方指归》),实热痉仅属于其内容之一。

 

06
第二节、湿痹

 

【原文】:

14、太阳病(指关节在表而言),关节疼痛而烦,脉沉(主水主寒,湿热则浮)而细者(非太阳,少阴脉也),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此里湿也)。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便溏,此真正着眼点也,虽痛在表,而根在里也),但当利其小便(治之法则,不要发汗,如附子汤、真武汤等)。

15、湿家(有湿热者)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由于小便不利热不得出),身色如熏黄也(黄疸皆因湿热,而湿与热又分热胜湿胜,热胜者阳明,橘黄也,湿胜者太阴,熏黄也)。(本条乃阴黄,用茵陈五苓散)

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恶寒有表)。若下之早(逆治虚其胃)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白滑或黄滑),以丹田有热(指“原有湿热”热未去),胸上有寒(指水往上逆,水性寒谓之,非“上有寒”也),渴欲得饮(乃胃有热)而不能饮(欲饮而水逆),则口燥烦也。

17、湿家下之(逆治),额上汗出,微喘(气脱于上),小便利者(气脱于下),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亦气脱于下)。

18、风湿相搏(搏者,非搏斗也,外部寒邪与里湿邪结合也、纠缠也),一身尽疼痛(急性发作的风湿性关节炎一类),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寒邪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这段不要,此外邪内湿发黄,与后文外感连不上),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整个一条都与本节内容无关脱节,去掉)

20、湿家身烦疼(烦者有热,且示意急性发作),可与麻黄加术汤(术祛湿、利尿、解痹),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故灸法不当,理疗法亦不妥)。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比上条里热盛),名风湿(上条亦风湿也)。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眼目),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上两方不行)。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无少阳阳明),脉浮虚而涩者(血虚),桂枝附子汤主之(判少阴);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小便利不可发汗)。方云白术附子汤。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有饮),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寒重),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07
【解读】:

与水有关的病,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内容。金匮要略分湿痹、历节、饮、水气几个专题论述之。本章谈湿痹,其概要论述于14-18条。治疗的方证,述于20-24条。第19条与本章内容无关,乃窜文,不要。第22条,不属于湿痹,虽然这条也是谈“风湿”,实际属于水气篇的“风水”或“皮水”,是湿在肌肉的水肿问题。所以可以将22条并到水气篇中,正好那里也谈到防己黄芪汤方证。

痹者,麻痹、疼痛之意也。湿痹,是因由外感,寒湿之邪入关节引起疼痛,俗称“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其实不是“风”的问题,是寒湿,“风”是古人的一种认识,“风湿”者,有表证也。故本章说湿痹是“太阳病”(14),就是指其病有外邪引起的表证(14,18,20,21,22,23,24)。湿痹在表既有太阳(20),也有少阴(23)。湿痹也有合病,在下面具体方证中将看到。这样就同六经联系上了。

湿邪虽有自外入,也有“系在太阴”之里湿,即湿热(15,16,20,21)。而湿痹更多的是原有内湿,又发生外感。内湿的湿热则涉及热胜还是湿胜问题,热胜则入阳明,湿胜则入太阴,这种湿热相博的过程,如果小便不利,仅头汗出,无论湿还是热都无出处,还会发黄,那么湿痹还会兼有黄疸发生(15),若在阳明,则为“阳黄”,茵陈蒿汤之类主之,若入太阴,则为“阴黄”,茵陈五苓之类,甚至有附子理中加茵陈。

湿痹之所以具有覆盖多经的不同表现,是外邪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仲景的体系是随证而治,而并不特别追究“湿邪”究竟是外部“六淫之湿邪”还是“内湿”。

湿痹的脉,如果表现为阳证(20,21),因有热而脉浮(条文隐而未提),若阴证(14,23,24),则脉有浮(23)有沉(14)。

湿痹的治疗,有通过汗法祛湿(18,20,21,23),也有通过利小便法去湿(14,23,24)。使用汗法,注意必须“微微似欲出汗”,邪乃去(18),若大发汗,则仅寒邪去,湿邪仍在,病难愈也(18)。若里寒小便利者不可汗(23),需以术附解决之。若脉沉有寒饮小便不利(14,24)或兼大便快且溏(14),不可汗,但当救其里,利其小便,则湿去痹消。

湿痹不可用下法(16,17)。盲目用下法,会造成哕、胸满、小便不利、舌苔似黄又似白滑、渴欲饮而不能饮(里面停水造成)、口燥烦等现象。误下后若出现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或下利不止,都是阳气外越的死证。湿痹用理疗的治法也不妥,比如用热熏、火蒸、灸法都属非法(20)。因为外热攻之,湿邪反不能出也。

以上是本章关于湿痹的大致内容。

08
【治疗】:

对于湿痹关节疼痛发作的治疗,大部分都涉及表证,本章列举了几种情况。

1、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湿家”,乃湿邪濡滞,渐侵入关节,为痹。当有麻黄汤证,脉浮紧,无汗,或有头痛,或喘,上证基础上身烦痛。该方证乃风湿初期或历节初期发表之方。若重者,则宜越婢加术。妇人妊娠水肿用越婢加术汤及木防己汤等易发生堕胎,宜与此方(又合葵子茯苓散亦良)。

术有利尿作用,就成为小发汗法。汗出淋漓,病反不去。这个组方的启示是,对湿痹,如遇到不是麻黄证,而是柴胡证怎么办?那就用柴胡加术,若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加术(或再加薏苡仁),要随证变通。

本方证使用较少,而葛根汤加朮、薏苡仁反为多也。

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特注明。已经有“系在太阴”的湿热因素。实际上可以灵活跨属太阳阳明、太阳太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或笼统称之为太阳夹湿。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薏苡仁可多放,如每服30克左右),杏仁十个(约4克),去皮尖,炒。右四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湿痹,一身关节尽痛也。这个方证与上面麻黄加术汤没有本质差异,也无汗,但偏发热,已经有“系在太阴”的湿热因素。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特注明。实际上可以灵活跨属太阳阳明、太阳太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或笼统称之为太阳夹湿。日晡所剧,是阳气渐下入阴时候,同阴雨天加剧是一个道理,与阳明病的日晡所发热不一样。本条证偏热,故不加术,而加偏寒凉的薏苡仁,而且偏温的桂枝也去掉,发汗力更小。本方证多用于急性、多发性关节炎之证治。

3、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30-45克),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4、去桂加术汤

【组方】:炮附子三枚,白四两,生,大十二枚,炙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复服之;三服都,其人如冒,勿怪。此以附子、,并走皮内,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加桂四。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不便硬,小便不利,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弱及产妇宜减之。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白术附子汤。

所谓风湿,是病人本多湿,又有外感,放在这条就是少阴夹湿,感冒风湿相合就成风湿关节炎。开始是类似太阳伤寒无汗,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侯才明显。不呕,不渴,示无少阳及阳明证,脉浮虚而涩,主血少,正邪依然相争于表。这样少阴条件下的关节痛疼。桂枝附子汤主之。

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再加桂枝和附子而成。附子起亢奋作用,恢复机能,也去寒湿。桂枝通利关节。去寒性的芍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应作频数,乃虚衰性小便失禁)者,已与太阴合病,这时舍弃汗法,于桂枝附子汤中去桂加白术。加术,主要不是除内湿,而是配合走表的炮附子治表位的湿痹。术与茯苓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频数。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初服其人如冒状,勿怪,是以附子术并走皮内助水气未得出,故使然。这条是一方二法(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附子汤证属少阴,可跨属少阴、少阴太阴合病。去桂加术汤证属少阴太阴合病。

5、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者,外感与内湿交集,致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此正虚而水气乘之也,掣者,由后引之而痛,紧也。有停饮、气冲、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者,虽外有热“汗出”,真寒在里入骨也,正是少阴太阴合病虚寒夹湿症候。甘草附子汤就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汤加附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去芍芍加附术,这些都在治关节痛经常用的。本方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少阴太阴寒湿痹痛效佳。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老年性关节炎、骨质酥松症等病,常出现本方证。

甘草附子汤证属少阴太阴合病,可跨属少阴。

6、附子汤、真武汤

附子汤】: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伤寒论中的附子汤、真武汤,也可以并到湿痹中。二方证病机皆寒湿寒饮。附子汤证属太阴,可跨属少阴太阴合病。真武汤证属少阴太阴合病,可跨属太阴。此二方皆为舍表救里之方。二方证均适用于14条。二者区别在于,附子汤有人参偏于胃虚,真武汤无人参有生姜偏于水气重。

 

09
第三节、中暍

原文

25、太阳中暍(中暑),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湿热),其脉弦细芤迟(弦既主实也主虚,此处主血虚)。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津少),手足逆冷(血虚),小有劳,身即热(虚不胜劳),口开,前板齿燥(也指津虚)。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微弱者,成慢性病了),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解读】:

中暍就是中暑,主要问题都在25条讲了。证见发热,恶寒,汗出(26),看上去象是太阳,身重而酸痛,不同于风湿的关节疼痛。其脉弦细,中空,说明人体津液虚。小便时感觉身上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这并不是阴寒,而是津液虚不达手足。人虚,稍一动就热。口中燥,由此知道真正是里热。所以最后将中暍定位于阳明病。中暍的原因,往往是天热贪凉所致。

【治疗】:

本章给出急性和慢性两种治疗。

1、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绵裹),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约90克),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暍的问题,一是里热,二是津液虚,一般可归于阳明病。但这条是太阳阳明合病,用白虎加人参汤。关于“汗出恶寒”问题,见《经方指归》“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概论”

2、一物瓜蒂汤

【一物瓜蒂汤】:瓜蒂二七个。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又治诸黄。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中暑后,若贪凉喝冷水,会成慢性病,身上热不退,常有疼痛,这是水湿在皮下。可用一物瓜蒂汤。瓜蒂要是小量服,只祛湿不涌吐,所以“一物瓜蒂汤”不是吐法。瓜蒂汤病机里热,证属阳明。

010
第四节、本章记忆要点
【痉的记忆要点】:

痉者,抽风、痉挛项背强急口噤不,甚至角弓反张为证也。无热不痉。柔痉者,发热汗出不恶,脉沉细或沉迟,身体强,几几然者,栝蒌桂枝汤主之。刚痉者,发热无汗恶脉浮紧如弦,气上冲,小便不利,葛根汤主之,服汤脉如蛇或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沉弦者,痉未解。实热痉者,无表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可与大承气汤痉若备柴胡证,则为少阳阳明合病或三阳合病,白虎汤、大小柴胡加石膏汤、柴胡加葛根汤、柴胡加栝蒌汤、柴葛解肌汤等随证治之。(根据金匮·痉湿暍病

发热、恶寒、无汗证俱,若脉浮紧而项背强几几者,或项背而脉浮下利者,或脉浮紧弦而作刚痉者,或发疹及小疮,或恶瘙痒者,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根据伤寒论31、32、33,金匮·痉湿暍病12)

【湿痹的记忆要点】:

无汗或微有油腻汗,身烦痛或一身关节尽疼,多不恶寒或微恶寒,或见身浮肿、小便不利,苔多白或白腻,若兼见头痛、喘、脉浮紧者,可与麻黄加术汤或葛根加术汤;若身热、脉浮滑或沉滑者,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根据金匮·痉湿暍病20,21)

风湿相抟,身体骨节疼烦,不能自转侧,无少阳阳明证,脉浮虚而涩者,少阴也,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少阴太阴合病也,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有寒饮小便不利汗出短气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根据伤寒论174、175,金匮·痉湿暍病23、24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或少阴病不已,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少阴病,其背恶寒,或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根据伤寒论82,316,304,305条)

【中暍的记忆要点】:

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根据金匮·痉湿暍病26,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