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过南阳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当时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而南阳镇就曾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商埠。

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元朝廷任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开挖从济宁到须城的济州河,并先后在运河河道上建闸14座,其中就有“南阳闸”,开始为草木结构,1432年(明宣德七年)改建为板闸,后又改为石闸。1566年(嘉庆四十五年),请朝廷又派人来南阳在运河上新建“利建闸”,为石结构,北距南阳闸十八里。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对于南阳镇境内运河的规划与管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明清时期,南阳镇是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是大运河上不可或缺的码头,据说每年都有百万担的皇粮从江南经此地运往京城,南阳镇还曾出了一位接过皇帝圣旨的“押粮官”胡良运,当年那帆樯林立商贸兴盛的场景也就可见一斑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黄金水道,早些年不仅鱼鸭成翔,而且蒲草丰茂,给了四面环水的南阳人生计和希望,因此镇上的人要么傍河而住,要么逐水而居。早些年的河水清冽,在南阳人还没用上自来水的日子里,条件好些的家庭能在院落里打口机井取水,但多数的人家都是直接从大运河打水吃。八十年代,运河两岸的渔民较多,南阳人主要以打渔为生,岸头上常年晾晒着打渔用的网箔或虾笼子,河道里漂泊着大大小小的木船,渔民们俗称划子、三截杆、四棹船等,一般都是男人们负责撑船下河捕鱼,女人则留守在家打包编席,运河上捕鱼兴旺的那些年,镇上的造船匠们也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九十年代的运河岸还未修整,石头与泥土混搭,河道蜿蜒曲折参差不齐。当时的运河依然是南阳镇的交通要道,是客运和货运的“主动脉”,是百舸争流的聚集地。起初运河上还有撒网放鹰的,七尺长的木划子常在运河上晃晃悠悠,渔夫在船头上大显身手,鱼鹰站在船舷的鹰架子上闻令而动,别提有多过瘾了!那时运河边还常有洗衣服的大妈,她们往往拿着一根棒槌在岸沿儿上敲打衣服,那声音“叮叮当当”。不知何时,运河的上游建了两个造纸厂,只讲经济利益不管环境破坏的商人自以为是,臭名昭著的“纸浆水”随之而来,河水曾一度污染得没有了真色,随即彻底面目全非了,紧接着鱼没了,鸟走了,草枯了......运河突然养不住南阳人了,不少南阳人纷纷外出打工,当时去外地卖早点做生意的居多。

后来,南阳人又从运河上趟出了一条路,那就是开大船跑运输,南阳人称为“跑船”,多有复古之意。要知道在陆路交通便捷的年月,水运几乎是没有优势可言的,但最早参与跑船的那些南阳人倒都发家了,归根结底也是运河所赐。其实,跑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都要南来北往乘风破浪,那些年的跑船人着实吃了不少苦。跑船人嘴边常说的一个词就是“下南”,意思就是到南方装货,然后经运河再运到北方来销售,货物多为煤炭砂石或建筑钢材,他们南到广东沿海一带,北到东北三省。跑船人一般都有固定的货主和买方,在买与卖之间挣取运费。跑船人南来北往一趟少则数十天,长则两三个月,这期间他们都要生活在水上,为了能在一路上彼此都有个照应,跑船人便相互结了“盟”,组成了船头连船尾、船尾接船头的“连家船”。

进入了二十世纪,随着南阳古镇的旅游大开发,大运河也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时机。在2005年左右,南阳镇境内的大运河开始了全面修整。河岸采取分段施工的办法,首先在河道上打上了几个坝子,用于封堵河水,然后将一段河道抽干清淤,随即开始修复河岸。修复河岸相对来说是个大工程,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时,一块块大石头被大型铁壳船从外面运到南阳,再由小型四轮车转运到施工的岸边,后经工人师傅用脊背背至指定位置、砌好,着实要靠功夫,要有耐性。修整南阳的那段运河前后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修整后的运河蔚为壮观,河道凹凸有致连绵不断,河上多了两座石拱桥,“状元桥”和“延德桥”,两岸绿柳成荫,石凳成行,关键是运河的水质变清变亮了,水草应运而生,鱼鸭重回故里,南阳镇的地标又重新树起来了。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已不再是南阳镇主要的交通航道,水上的船只明显的少了又少,几乎见不到了大船,大部分都改迁到了广袤的微山湖上,以此好让大运河的一泓泓碧波奔向千秋万代。

一条运河过南阳,奔流的是那岁月,留下的是这深情,而沉淀的则是世世代代的情缘与挚爱,大运河着实是南阳人的“母亲河”啊!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