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在意大利14——罗马建筑,罗马建筑,火中重生的凤凰
大家好,我是碎片!上一期我们聊过了古罗马在建筑材料上与过往的文明尤其是与他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古希腊文明的相似性。都涉及到了石灰石和大理石。而且由于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广阔,但从大理石方面的选择就更加的丰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罗马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材料。
十八世纪开始,西方有一个重大的考古学发现就是庞贝古城。这个古代罗马城市的发现不同于以往,其他的古罗马建筑遗存都是前半年来以废墟的形式伫立在人们的眼前。而庞贝的价值在于他保留了鲜活的古代城市生活现状,是一个生动的研究标本。造成这一切的是维苏威火山的突然喷发。遮天蔽日的烈焰就像是地狱网罗瞬间将这个城镇定格在那一刻。我们说火山的喷发造成了庞贝古城的人间惨剧,但是从更加冷静或者残忍的角度来说,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为后世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保留了鲜活的标本。它就像是一颗历经亿万年淘炼的琥珀,里面夹带了一只昆虫,在它生存的年代它是普通的,而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一颗宝石。
整个意大利半岛上不仅这一座火山,数千万年来这里有多做火山先后运动着,它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灾难,也带来的一件礼物——火山灰。这种物质不仅使土地肥沃,促进农业生产,同样也是我们今天这节建筑分享话题的主角。
今天来寻找一个章句去描绘希腊的艺术,我会引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句话。希腊的艺术看起来那么纯洁无瑕,神圣沉静。但是当我们花了过往好多期的时间去了解了他的结构和原理之后又能分明的感受到希腊艺术的韵律和动感,可以说她是在庄严中呼吸,在静止中存活。
我不止一次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那就是希腊的建筑与其叫做建筑不 如叫做大块的雕塑。建筑师同时也是雕塑工匠。他们好像不太关心房子盖出来住的舒不舒服,他们只关心好不好看。希腊的建筑好像一个巨大的实体,内部空间是被忽略的。
在西方的审美价值观念中一直有两个范畴是并行的,这里不妨说给大家听,我们先看两幅画吧
乔尔乔内的《暴风雨》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这是著名的大卫和乔尔乔内的暴风雨。一个塑造了大卫光辉而俊朗的形象,一个描绘了十分诡异的环境气氛。它们就是西方美学的两大范畴。一个叫做“美”一个叫做“敬拜感”。希腊建筑的灵魂实际上是雕塑,而雕塑的美感来源于比例的和谐搭配。所以从毕达哥拉斯的米利度学派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泛希腊化时期的主流哲学家都给美下了这样的定义:“美的源头在于比例的和谐。”
那么,“敬拜感”呢?这是一种从压迫中产生的由衷臣服的快感。观察者往往先是被某种压抑或者伟岸所震慑,然后再从这种惊呆了的感觉中生出敬佩和膜拜的快感。这是美学的更高境界,比“看起来好看、悦人耳目”还要高级的审美体验。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天生是有奴性的呢?我觉得不尽然。因为稍加思索你会发现,震慑之后能不能让人产生爽的感觉其实完全在于是否在大家恍惚之后给予恩典。那这里说的恩典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杀人恶魔的地狱现场同样可以震慑我们,但是他只能产生恐惧,因为我们知道杀人是不好的。而换个场景,一场宏大的万人朗诵、大合唱,或者高大的建筑,他们第一时间给我们的也是震慑,然后通过给予恩典来保证我们产生爽的感动。这种恩典是利用光影效果,视听感官,同时还有人类事先已经认同的价值观念的共鸣建立起来的。
你仔细体会一下人性会发现,我们是一种“善于”或者说“必须要”寻求“受膜拜者”的动物。在古代是造出一个神明,在近代是追捧某种思潮,在今天我们开始膜拜抽象的自己。这是骨子里无法摆脱和躯干的“宗教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高属性。如果你能理解以上的所有,我相信就一定能把郭沫若的《雷电颂》和高尔基的《海燕》读出新的味道来。
希腊艺术承担的是美的范畴,古罗马艺术承担的就是“敬拜感”的范畴。古希腊的建筑是纯粹的石头搭建的,就是简单的柱子和横梁的关系,由于石材自身重量的局限,巨石搭建的建筑跨度不会太大,相应的也就产生不了排山倒海的巨大感,这一点,古罗马人做到了。我们看到古罗马留给后世的建筑都是庞大宏伟的,这与他的帝国气象是匹配的。而这种建筑的能够兴建的根源在于古罗马人发明了比石材更高效强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
我先给大家展示一个汉字:
这个字念“同”。是中国的著名的结构学家蔡芳荫教授在1953年创造的汉字。目的是讲课的时候记录和说话方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混凝土。我们把他拆开看“人工石”。非常准确的揭示了混凝土的性质。他就是人类利用伟大智慧开发出来的堪比石头的建筑材料。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你想要什么形状就按模具浇筑,这比砍凿石头要方便的多。
古罗马不是第一个发明混凝土的民族,但却是大面积使用它的人。而且要明确的是古罗马开发的混凝土和今天的不尽相同。它更强韧,具备非常好的抗拉伸性,要知道今天的混凝土建筑的拉伸功能都是靠浇筑在里面的钢筋来承担的。而古罗马混凝土里面并没有钢筋。第二点,古罗马的混凝土可以在极其湿润的环境中凝固,即使是在水下也可以,这就大大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要求。这些好的属性都是因为古罗马的混凝土有一种神秘的添加剂,且是意大利半岛独有的,这就是我们开篇说到的火山灰。
混凝土就是混在一起凝固的土。主要有这么几部分,第一是水,第二是粘合剂,第三是充当颗粒的“骨料”,就是各种石头。古罗马的混凝土的粘合剂就是火山灰。骨料呢,非常的丰富,根据不同的建筑需要可以选择不同重量的东西充当,我们后面讲到建筑实例的时候会着重的介绍。下面讲讲混凝土怎么用吧。
第一个作用是“粘起来”。古罗马很多早期建筑使用的是石材或者砖。听过前面课程的朋友会记得古希腊的神庙采用的是“干砌法”,就是所有的建筑部件用简单的金属卡扣固定,维持建筑稳定性的手段其实是严丝合缝的打磨和巨石自身的重力。我们在叹服古希腊人的工艺同时也别忘了心疼他们三秒钟,因为实在是没有可用的粘合剂啊!古罗马的混凝土最早就是用来把建筑材料粘起来用的。
第二个作用就是充当建筑主体了。和今天的建筑一样打完石头地基之后,古罗马人会按照设计图纸建立相应形状的模板,然后逐渐向上浇筑最后建完整个建筑。这个比打磨好石头再运过来、然后吊装、拼接搭建要容易的多。于是,古罗马的建筑特点就是又宏大工期又短。
在古罗马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暴君叫做尼禄。他的昏庸版本和中国的差不多,无外乎就是骄奢淫逸酒池肉林大兴土木鱼肉百姓什么的。他最被历史诟病的是一个荒唐的举动,就是焚烧罗马城。直到今天,尼禄焚城也是一桩悬案,究竟是不是他放的火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烧起来之后他要求认真观赏而不救火却是属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要想一想火能烧掉什么?可以烧的东西,如果是混凝土或者石头建筑呢?显然就没什么问题。尼禄焚城的真正目的就是清除罗马城内还不是石料的建筑,他要修建自己奢华的石料王宫。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克劳狄王朝的末代君主,他们的太祖爷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屋大维·奥古斯都。屋大维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将罗马从土质改成大理石的君主。其实准确的说是混凝土的罗马而不是大理石的。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了。
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是在艺术审美上,罗马人始终有一种不自信的自卑感。他们也深深的认同自己是野蛮的。于是我们在建筑领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最神圣的神庙基本都是希腊的复制品,中规中矩。独创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也羞于大面积示人,必须处于从属地位或者隐藏起来。所以,通过浇筑建立起来的建筑表面必须要装饰起来不能裸露。古罗马前期还崇尚比较简朴的风格,而随着帝国国力的强生,就越发的奢华了。总结起来,装饰古罗马建筑墙面的有这么几种东西:
·砖块·
第一是砖。他们就是在浇筑的时候充当模板的东西,先用砖砌好想要的形态,然后将中空的部分浇灌上混凝土,干燥之后砖就贴在主题表面了;今天很多建筑就有这个样的影子。例如这些:
·湿壁画·
第二个是壁画,在混凝土墙面附上白灰或者石膏,然后开始作画,特殊强调一下,西方的壁画采用的是湿壁画技法,关于湿壁画的内容我们这个系列的第五期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描述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好好听一下,这是非常不同的绘画技术。
古罗马湿壁画
·马赛克·
第三种是马赛克拼贴画。马赛克在拉丁语里就是小方块的意思。用数以万计的玻璃、金属、彩色石子拼成一幅画。这是一个超级富豪的消费,也就是说没什么钱的家庭采用壁画。最富有的要用马赛克拼贴画。在罗马的建筑中一般只有公共建筑、王宫和神庙或者教堂才会有这种装饰。例如下面这个著名的马赛克拼贴画:
亚历山大大帝大战大流士三世
它就出土于庞贝古城,原来是一所豪宅的地板。这个马赛克拼贴画每平方厘米要用掉15块马赛克,整幅画用掉了大约250万块马赛克,数量惊人,工艺更是难以想象的复杂。我们看这个细节图,这里面有一个人的手,我们可以用这个手指作为参照物,对比一下马赛克的大小。
另外,这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马赛克拼贴画,是基督教题材的,后面的背景全都是黄金马赛克。
·方椎体·
第四种,虽然不很华丽但是很好玩。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片
哈德良皇帝别墅宫墙贴皮
这是著名的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皇帝为自己营造的别墅外墙,他是古罗马历史上最热衷希腊文化和营造帝国建筑的皇帝。所以他督造的建筑业最具有代表意义。我们注意看这个墙壁上呈网状排练的装饰物,他并不是一种贴皮,而是下面这种东西,大家看这种图:
这是一个精心打磨的石头方椎体,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个小型的石质金字塔。在混凝土的墙面浇筑完毕取下模板之后,将这些方椎体石块钉入墙体形成一个规律网格的墙体装饰。这种装饰类型也同样用在西方最传统的“马路”上。中国的哈尔滨中街就是这样的一种铺造方法。欧洲很多古老的街道更是如此,我们看到这些图片
哈尔滨中央大街
老街道的石头路
表面看起来是石板路,实际上是石桩路,每一块都是一个柱体深深埋入地下,这样不仅稳固也抗磨损,可以做到几百年不坏。
罗马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把希腊神话中最不招待见的战神阿瑞斯奉为自己的主神,凯撒更是将马尔斯确立为自己家族的保护神。这样的一个粗狂的民族所缔造的艺术也是以宏伟强悍为内核的。混凝土就是他们的一大标志。和这种建筑形式相比,以往古代的其他类型,即使是用巨大的石头搭建,看起来也很气势豪迈,信心满满。但是雕刻和琢磨石头多少会有一种与天地商量的色彩。而罗马人则不然,他们从自然中汲取所需然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念兴趣塑造形状,俨然已经成为了现实的主宰,这是一种执拗也是一种雄心。就像混凝土本身一样,他的原料来自火山,这是灾难的根源,但却从这里生出伟大的建筑。从这一点来说,罗马的建筑艺术就是一只在烈火灰烬中重生的凤凰。
有了混凝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然后古罗马人就用它建造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建筑类型。这就是最能代表古罗马建筑成就的券拱,它可以组成凯旋门、歌剧院、斗兽场还有大穹顶。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就真正进入一个个古罗马著名建筑奇迹的学习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