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次均医药费、主要病种例均费用…这些公众关心的信息,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将全部公开

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两则通知,公布了此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两个重磅文件——《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上述两个《办法》均自1月1日起施行。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指出,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都应建立由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等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对所有经济活动实行全面管理,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包含两方面内容:
  • 业务主管部门对医院预算和财务实行全面管理,医院作为预算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范围。

  • 医院内部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充分运用预算手段开展医院内部各类经济资源的分配、使用、控制和考核等各项管理活动,具体包括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筹资投资、业务等预算。

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医院预算,应重点审核医院收支总量和结构变化,人员经费、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重点支出,筹资投资、结余资金使用等情况,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医院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由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和预算科室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医院所有部门、所有科室均纳入预算管理体系,确保预算责任能够分解落实到各级预算责任单元。
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任主任,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委员。
医院年度预算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
医院应建立全面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年度终了以审计后的财务决算为基础,重点公开医院收支、门急诊次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主要病种例均费用等社会公众关心的信息。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则要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公立医院内部经济及相关业务活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合法合规、风险可控、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目标,医院内部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运营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管控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医院内部控制应以规范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有序开展为主线,以量化评价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的流程管控和制约机制,建立与本行业和本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达到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依规办事,推进廉政建设;保障资金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
医院党委要发挥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主要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责任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医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医院应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明确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职能部门或确定牵头部门;医院内部各部门(含科室)是本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责任主体,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有效性负责。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应重点关注12大业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医疗业务管理、科研项目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教学管理、互联网诊疗管理、医联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短评:加强运营管理有了抓手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取消药品耗材加成构建新的运行补偿机制等,对公立医院精细化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卫生健康行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公立医院业务形式复杂,资金规模大,规范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是公立医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需求,也是公立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亟须通过建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经济运行管理制度,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保证资产资金安全,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长期以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行业经济管理水平,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和弱项。2020年7月~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加快促进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此次制定印发的两个《办法》,是开展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抓手。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刘志勇

编辑:杨金伟

审核: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