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韩立平:陈忠实先生《原上少年》读后感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06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马晓毅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陈忠实先生《原上少年》读后感」
——陈忠实先生三周年纪念
文|韩立平
陈忠实先生长篇著作《白鹿原》问世并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文学界一片哗然,并经久不息。《原上少年》是陈忠实先生对写作《白鹿原》前后自己思想变化及写作过程的详细介绍,对自身阅历也作了述叙,读完该书,对陈忠实先生在追求文学艺术的道路上所历经的坎坷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他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不禁感慨。
陈忠实先生初中时代非常热爱写作,他精心的第一篇作品被老师误会为抄袭,第二篇又写了三四千字的小说《桃园风波》,才引起语文老师的注意。后来一篇篇高水平的作文改变了老师对他的看法。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当时无力供他上学,不得不让他暂时休学,此举更让另外一位女老师感动得流下了晶莹的泪花,但老师也无法帮助他继续上学。这次休学后恰逢国家一九六一年困难时期,高考招生额大大减少,让他与上大学失之交臂。他父亲后来惋惜地说:"错过了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
陈忠实先生生长在农村并长期农村工作、生活,他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难,所以他的作品中对农耕生活的描述更为真实、准确,把农村人的思想感情描写得十分逼真、到位。这也是《白鹿原》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以后的日子里,陈忠实先生做过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当过区、乡干部等等。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把文学创作放在心上,在工作同时不断从生活中提炼有文学价值的材料,并凝练成诗歌、小说相继与读者见面,其中短篇小说《信任》获取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编成话剧、译成多国家文字后远播海外多个国家,及为之建成的《白鹿原》影视城等巨大效应,诠释着《白鹿原》的文字地位,也充分说明了这部作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原上少年》一书中,陈忠实先生对自己少年时代曾经的变故记忆犹新,曾因腿上有疤痕与军徽擦肩而过;老父亲为他上学曾受尽许多艰难;他走在小学升初中路上磨破了皮鞋底后在鞋底垫纸和树叶皆无济于事,又将脚掌磨破渗出鲜血……作者对曾经过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节作了细致描述,令读者看后深受感动。
作者在老家西安市灞桥南岸、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白鹿原》。由于作品反映问题尖锐、深刻、独特等特点,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上一波三折,让作者在等待消息期间受尽煎熬。作品获奖后,作者对来之不易的荣誉更为珍惜,与朋友们、读者、媒体等交往中突现出他刚正不阿、踏实认真、敢做敢为的秦人秉性,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原上少年》代序《六十岁说》中,陈忠实先生对多路媒体和多路记者探问他的文学感悟和创作感悟,他却用"启示"概括他对人生和创作的真实态度。正是他在人生历程的"启示"下,提升着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穿透力,提升着他对文学艺术本真的体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思想。别人问询他成功的感悟他说是“启示",看似差异不大,却反映了陈忠实先生对文学和生活仔细琢磨认真态度和认识高度。
《原上少年》这本书是陈忠实先生通过自己对生活和创作的认识,告诉我们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更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规律,只要有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陈忠实先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曾历经坎坷,他对文学始终不渝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感恩,才有了不朽的作品。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不朽,陈忠实先生人格魅力永恒。
▼
韩立平,蓝田县三官庙镇韩岭村人,生于1965年,长年在西安工作,闲暇之际读书看报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喜欢用文字记录所想所见。乐于思考、善于琢磨,梦想为广大农民工代言,聆听故事,汲取营养,书写华章。
▼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喜欢就点个赞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