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鲜红:春语春茶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魏鲜红
春语春茶
百无聊赖的雨夜,蓦地看到珊珊发出的朋友圈:“早春明前龙井茶,感受一抹春的气息”。看着她朋友圈配的那色泽翠绿的茶叶图片,想起明前龙井那甘醇鲜爽的滋味,竟是口舌生津。不免暗自思忖,这样的夜晚,就像此时,室内缓缓流淌的是清雅的古筝音乐,室外是嘀嗒的雨滴声,如果能再有一杯明前龙井在手,在鼻息间氤氲的都是那浓郁持久的香气,那该是何等的惬意!
珊珊是一个清新淡雅、温暖纯净的女子,和她所经营的“心悦禅茶社”一样,不显山不露水,却别有一番风情。朋友间的美好在于灵魂的靠近,一如每一片茶叶,都是穿越千山万水,走过深山老林才来到我们面前。初识珊珊时,她是主角,在清香流溢的茶席间,举止优雅,气定神闲的讲解着:“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的历史”;我是过客,眼前一亮,如沐春风。我笑:“穿越千山万水,只为来见你”。她心领神会欣欣然:“煮一壶清茶,候一生知己”。至此我方知, 苦雨老人在《喝茶》中写的,“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不是文人的矫情,着实是茶遇知己的境况。
一直爱茶,其实并不仅仅因为是爱喝茶,更多的是因为爱与茶有关的文化。在我心里,茶是一种文化载体。无论是山野粗茶,还是那些包装精美的名茶,都有着相关的历史文化。每一款茶,都有一段历史渊源,或一个美丽的传说。比如西湖龙井,传说乾隆当年下江南,正是春光明媚之际,他便跑到到茶园里面采茶。正采的高兴之时,宫里有人来报,说后宫娘娘病了,乾隆一听便把采在手里的茶揣到衣服里,匆匆回京。回到宫里后发现娘娘也没什么大碍,主要是想他了。娘娘却在这时闻到了他身上的香味,问他带了什么?他才想起来是采的那一把茶发出的香味,就拿出来一看,茶叶都压扁了却奇香无比,这便是现在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
而什么样的茶什么时候采摘,什么样的茶需要怎么样采摘,采摘后的茶需要怎么摊放,晾晒,杀青,制做成什么样的形状,以及那些发酵、揉捻、烘焙等工序,虽然凭的是经验,但何尝又不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即使是一种看似简单的春茶又有着“头春茶、明前茶、雨前茶”之分。以致大家对茶的认同已经从物质文明上升到了一种精神需求,甚至有人说“如果喝不到清明前的春茶,这一年都会遗憾。好像从冬天直接跌入到了夏天,由于缺乏缓冲,脚步站不稳,心里老惦记这点儿什么”。我想大家迷恋的不仅仅只是明前茶的鲜香,更多的是对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期待。
最是柔情那片叶,茶是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它从最初的食用演绎到药用再到现在的饮用,贯穿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物资与精神生活。它更是融合了儒家以茶修德、佛家以茶修性、道家以茶修心的思想和精华。曾看过这样一段文字:“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茶,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既茶,茶既心。”我深以为然。“你未见茶时,茶与汝心同归于寂;你见茶时,则茶即汝心”。其实茶就是一种植物,一片小小的叶片,却承载着生命中最朴实的真理。可以说,理解了茶,也就理解了东方文明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何其的源远流长,只是被忙碌浮躁的我们所怠慢,红尘滚滚,沧浪逐浪,人生总值得有这样的时候,在清宁的雨夜,停下疲惫的脚步,呷一口翠绿的茶汤,沉淀一段芳香的时光,于满心的欢喜里,慢慢品味春天的盛开,内心也跟着枝繁叶茂起来。
作者
魏鲜红 笔名:兰芯
黄冈市作协会员 供职于湖北宏威集团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