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淡 月 照 诗 魂
中国的诗歌它不仅是艺术,是瑰宝,而且还能给人铺开广阔的前景。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貌不出众的东海书生,来到湖北江陵,拜会荆州刺史刘义庆,奉上一曲《河清颂》诗歌,博得临川王府上下的唱彩,一呼百应的临川王刘义庆十分赏识,当即赐帛二十匹,并留在幕府,授从临川王国侍郎,从此,这个年青诗人鲍照便步入了充满荆棘的仕途。由于他性格耿直,又不会阿谀奉承,是非分明,常常遭到同僚的诋毁和妒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到了一个小小七品县令,却又贬了又贬。
鲍照涉世不久,便饱受高门世族的压抑和歧视,仕途坎坷,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对门阀制度不满,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著名的十八首组诗,揭示了他的才能和志向,他怀着一腔热血,先后三次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寻找人生新的舞台。
第一次是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四月,刘义庆由荆州刺史改任江州刺史,移镇浔阳(今九江市),鲍照随之前往。在江州他随刘义庆上庐山,登含鄱口,游仙人洞,攀五老峰……写下了《登庐山》和《从登香炉峰》等诗章,直抒胸怀。他浪迹江湖,是命运的使然,并非他所愿。五年后,刘义庆病殁,鲍照离开了临川王幕府,把希望寄托在旧友刘义庆的女婿王僧达身上,由建康投奔江州刺史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刘骏。这是鲍照第二次下江州。谁知江州狼烟四起,危机四伏,文帝太子刘劭起兵杀父,骨肉相残,鲍照无疑参与讨伐,平定后刘骏即位孝武帝。孝武帝第七子临海王刘子顼被命任为征虏将军,46岁的鲍照被命为刘子顼的军府前参军,掌书记之职,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由浙江湖州第三次到江州是泰始二年(公元466年),这一次是鲍照踏上不归之路。刘骏病死,其弟湘东王刘彧乘机杀死太子刘子业,自立为帝。孝武帝第三子晋安王刘子勋正在江州刺史任上,起兵讨伐刘彧。孝武帝第七子刘子顼起兵响应,子勋兵败,被杀于浔阳(今湖北黄梅境),鲍照亦为乱军所杀,结束了他多难的一生。
据古籍考证,晋永兴初,黄梅、广济(今武穴市)初为浔阳地,为鲍照工作辖区,至今武穴匡山有“鲍照读书台”遗址。鲍照死后,淳朴的黄梅百姓,仰幕先生才情,于古县城外西池塘西岸筑坟,与禅宗六祖慧能受衣钵处的东禅寺毗邻。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黄梅县。明嘉靖十六年邑人在鲍照坟前修《俊逸亭》,取杜诗“俊逸鲍参军”之句。清道光二十五年知县俞昌烈等重修其墓,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照明远之墓”十二个字,书体雄健,颇为醒目。其妻张文姬,亦善文,多咏物诗,颇有寄托。黄梅百姓曾在县署内建有鲍夫人墓,鲍母祠,供女像,后毁于兵灾。2012年,黄梅县城扩建,重新调整道路,从南门县邮政到新建第三小学重新修了一条马路,正好穿过鲍照墓地,一棵老朴树像一把太阳伞罩在鲍照坟上。清明节和年关辞岁,许多市民在墓前放上不同颜色的祭花和纸钱,以示缅怀。1985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和2008年湖北省政府立牌,作为省、县重点文物保护。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一次踏上古浔阳之地寻觅诗魂。那天晚上,夜风清冽,淡月正圆,突然我仿佛看到一位长发飘飘,银须拂胸,脚着芒鞋的诗人,披一身冷辉,从浔阳大道腾空而起,飘飘荡荡从浔阳城越过大江北上,一路上带出一股劲风,卷起一片波涛,吟唱新赋,它的诗韵澎湃在吴头楚尾的大江两岸……
作者 :胡越,笔名河边柳、荆芥,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余万字,格律诗词300余首。诗文入选多种选本。作品《一个村庄的记忆》获“华夏情”一等奖;《黄州访古》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河道弯弯》和续集《细流涓涓》。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