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指间: 到底人间欢乐多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闷热的夏夜,到久违的站前广场散步,见那聚光灯下,身着便装的女歌手,在音响的伴奏下,唱得如痴如醉,而台下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的观众都鸦雀无声,不能自已地沉缅其中。一曲唱罢,掌声雷动,居然要求返场。很快《女附马》那段优美欢快的旋律荡漾开来……
从此,晚饭后,带上好心情来听歌听戏。渐渐知道这是某楼盘举办的“第二届纳凉节”,每晚七点半免费演出,主要演唱摇滚歌曲、经典民歌和黄梅戏。演员以中青年为主,也有小歌手,还特邀在异地发展的原籍演员献唱。观众自发而来,主要是中老年人群,尤以妇孺居多。而演唱曲目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黄梅戏。通常是台上演员忘情投入,台下观众百听不厌地接纳。
渐渐地,这些耳熟能详的唱腔,仿佛施了魔法,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使尘封的往事轻轻地松动,一点点地铺展开来……
晚饭后,换上干净的衣服,牵着奶奶的大手,兴冲冲地奔向戏园,沿途遇到许多熟人,都兴高采烈地招呼,奔向同一个地方。铃声响后,褚红的幕布徐徐拉开,于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娓娓道来。只是不懂,为什么有些事件经过和心理活动要大段大段地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骑马为什么不见马,只有马鞭,手持马鞭转几圈,就到了很远的地方?为什么过去的服饰大都光彩照人,而现实中,大人以穿黑色和蓝色居多,根本没有装饰?……
而且那时每逢一出新戏(所谓新戏大多是除样板戏外解禁的“老戏”)来袭,早晨县河的棒槌会就成了戏曲论坛,每人都可畅所欲言,评头论足起来真是热闹非凡,看过的只怪自己看得不仔细,没看的听得猫抓心,不得不补看。这些话题直到下场新戏出炉才算终结。久而久之,那些抢到话语权的活跃分子就成了资深戏迷。
但光评说毕竟不够,还要会唱。邻居陈姨就是这样的资深戏迷。每逢看完新戏,有些片断她就能唱出来。纳凉时,棒槌会的论坛又转移到竹床会了。记得看完《十五贯》后,我们纷纷要求她教唱,她想了一下说,“这段教你们比较合适。”记得当时她猛地从竹床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后,很抒情地唱起来:“手捧一碗茶,送给爹爹解渴烦……”此时,那个为生计愁得焦头烂额的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容光焕发,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后来我们也能一板一眼地哼唱几句,一想起她变化的模样,就感到快乐得很。
那个春节,全家去看戏,走在雪后的城上,一辆小车飘然而至,为避免溅起的雪水弄脏衣服,我们纷纷往旁边躲避,没想到奶奶反应慢了点,不幸摔倒,导致右手骨折。不得已请九江的姨奶过来帮忙。哪知姨奶也是个戏迷,记得很多戏。每晚必给我们侃戏,讲得最多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方卿借银》和《打金枝》。更多的时候是她主讲,奶奶补充说明,我负责提问,当不好作答时,往往以一句“等你爷爷回来,让他告诉你”打发了事。此时已显老态的她还兴致勃勃地看了好几场戏。
中秋节时,欣然穿着黄石舅舅送的新皮鞋去看戏,待回家吃月饼时才发现脚后跟打了个血泡,顿觉疼痛难忍。而当时一心看戏,竟削弱了痛楚。
随着电视普及,老人们的离世,看戏也渐渐地淡出视线。但还是忘不了家乡的黄梅戏。
在异地求学,每逢晚会,多选择黄梅戏。记得那次我们寝室的姐妹同唱《天仙配》选段——《仙女四赞》:那是当众仙女飘飘荡荡来到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派给我的是“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当时一唱一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今分别多年的我们早已青春不再。
旅游时,各家派节目,轮到我时,“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张口就来,居然赢得好评。
不知何时,这委婉清新、健康朴实的黄梅戏如家乡山川一样,已入眼入耳入心,化为阳光、空气和水一般的存在。经历世事后,再听黄梅戏,亦学会了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从而稀释和过滤现实的困厄。……
看着台下端坐的老人们,这也是若干年后我的模样,但有这轻盈而乐天的黄梅戏相伴,也许不知老之将至吧,到底人间欢乐多啊!
作者:花开指间 湖北黄梅人 热爱文学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