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雄:记忆中的老屋

老屋很普通,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大多数房屋一样,它座北朝南、檐口距地面一丈来高,在老家鳞次栉比的房屋间毫不起眼。它普通得象家乡夏夜璀璨星空中的一颗星星,不熟悉的人根本无从辨认出它。但当我想起它时,总觉得它发出了温暖的光芒。

老屋一共三间半七檩的房屋。外墙下部是三匹长满了青苔的青砖空斗墙,上部则是那时常见的土砖墙;由于风吹雨打,许多砖缝间的抹灰已经脱落,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手掌般厚的缝隙。那些缝隙虽然不深,还不至于造成室内外通透漏风,但却是麻雀们很好的安家之所,也是我童年守株待兔抓麻雀的好地方。

老屋屋顶盖的是青瓦,一块块排列成鱼鳞状。老屋正中的堂屋没有窗,但在堂屋人字形的双坡屋面上各有五块排列成星型的玻璃亮瓦,堂屋白天的光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亮瓦。小时候我喜欢躺在堂屋山墙边的竹床上看亮瓦上射下来的太阳光影,那光影柔柔的、成柱状,仿佛从屋顶亮瓦上探下来了几根随太阳移动的光柱;光柱中细小的灰尘象一个个小小的精灵,在柱影中旋转、盘旋、翻滚、飞舞,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也给阴暗的堂屋间留下十点温暖的亮色。

老屋大门口有块石条打制的门槛,约15公分高,那是我童年天然的板凳。小时候我喜欢坐在门槛上面玩泥巴,看蚂蚁搬家,观察亮晶晶的雨滴从檐口一串串地落下。

老屋的大门为双开门。因为时间久远,已经风化成灰白的木材本色。门约1米5宽,带有门轴,所以开门、关门时有门轴摩擦的吱呀声。通常,清晨的第一声吱呀是父亲挑着水桶出门挑水,那是一天中家里的首要大事。父亲挑着水桶动静较大,有时会有木水桶轻轻撞击大门的声音。接着的吱呀声是母亲或奶奶从门口轻轻地走出。奶奶或母亲出门时常会随手打开大门旁鸡窝的小门,所以常伴随着的一两声母鸡“咯咯”的叫声和公鸡出门时兴奋的欢叫。

随着鸡鸣声,接着跑出的通常是我家那对一花一白两只大狗,花的是公狗,白的是母狗。堂屋靠后檐的墙边摆着一张八仙桌,这是家里的饭桌。桌下则是这对大狗认定的窝。吃饭时,这对大狗常会在桌子底下吃家人脚边掉下的食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因为粮食紧张,专门喂狗食物的事情很少见,而我有时会装作不小心,故意向地上撒下饭粒,以致于家人常说我象瞎子吃饭,有时也说我长了一张“漏”嘴,所以吃饭时常会“漏”饭。这对狗很是相亲相爱,每天总是跳跃着、追逐着从堂屋的桌子底下跑出,又欢腾地、亲昵地从门外飞快地跑回,给家里增添了许多生气。

八仙桌边配有四张可坐两至三人的长木凳。其中一张比较短,约一米五长,因为轻便,它就成了儿时我常骑的“战马”。而家里的一张竹椅子则成了我童年的“拖车”,小时候我常常拖着它到处走,时间长了连接椅背的那两条椅腿被磨成了尖尖的三角形,以致于坐椅子时不能有后靠的动作,不然就会摔倒。

堂屋西边山墙上有一个燕窝。小学时,有一篇课文《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书页上的配图是一只小燕子张着翅膀、剪着尾巴、穿波度柳而来。水是白色带有几条淡淡的波纹,柳树叶子绿绿的,燕子是黑色的翅膀、白色的腹部,画面宁静而又温馨。每当看到燕子从门外象流星一样掠过大门飞入燕窝时,我总有一种温馨感觉从心头涌起。

老屋的内墙面刷的是大白灰,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地方已经成了斑斑点点的白色。在燕窝那面墙下约一人高的位置有一张用红色油漆画的表格,名字是“一年超支早知道”。1979年前的农村,父母每天在生产队里出工挣工分,但收入仍然不够我一家人吃饭、穿衣、过日子。年底结算时,往往是倒欠生产队的钱,即所谓的超支。那时候的生产队也不富裕,基本上家家都超支找队里借粮食,队里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就让会计在每家的山墙上画这张表格来提醒大家,你家今年超支的数额是多少。

堂屋两侧的两间房屋分别被隔成了两间。东边是奶奶的卧室,西边前半间是父母的房间,带有阁楼。后半间是厨房,从厨房再往西还有半间房屋,那是我们姐弟三人的卧室。

老屋的地面是未经硬化、凸凹不平的三合土地面。童年的许多游戏也通常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打陀螺、弹玻璃球、跳房子等。尽管条件不如意,但也是玩的开心。现在看到儿子许许多多的玩具,反觉得它们比不上我那时玩的许多游戏,因为它们并不具备让孩子们既可以玩的开心又可以锻炼身体的目的。

象村子里的许多老屋一样,我家的老屋已经完全被拆除。余秋雨曾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的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家乡的老屋恰好是那座安宁的宅院,尽管它普通得毫不起眼,但却有我需要的安静。光阴如水,岁月如梭,留不住的永远是昨天,留下来的只有记忆的余香,我则用本文留住我家老屋的温馨。

作者:余卫雄  黄梅大河余苏村人 现居武汉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艾平原创散文《父 亲 与 老 宅》

    艾平,笔名中尉,平顶山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01年开始发表文章,在<散文选刊><平顶山日报><作家报><小品文选刊><东方文学>< ...

  • 悦读丨家乡豫南的老屋!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文丨麦柯 图丨环宇 清荷飘 ...

  • 散文||老屋记忆

    老屋记忆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七岁的父亲殁了父亲,父亲九岁那年跟着他的母亲.我的奶奶,改嫁来到了现在的村庄,后来父亲又有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父亲因是外来寄人篱下的,没有土地,也没有自己的房屋.新中国成 ...

  • 余卫雄:停电引发的少年记忆

    记忆中少年时家乡没有电的乡村生活,却是有点苦涩也有些甜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梅乡下的老家还没有通电.冬天晚饭后,通常只能在油灯下听长辈们聊家常或讲故事.那时家里往往只点亮两盏油灯,吃饭的堂屋一盏, ...

  • 当代散文|记忆中的老屋

    文/侯凌肖 忆往昔岁月,融入我血脉记忆的是故乡,而对故乡最深刻记忆的又是旧宅的老屋. 记得小时候,围着张庄村有一条村寨河,宽阔而破败的土岗上栽种着槐树.柳树和白杨树.那时,村里人表述各家在村庄居住方位 ...

  • 杨瑞/记忆中的老屋

    记忆中的老屋 杨瑞 保存在现在记忆中的老屋,黑漆木门,门上挂着一对大铜环,时而叮当作响,锁门的铜把手,我是翘起脚跟也够不到的.门两旁有一对石墩和我一般高,守在门口.青砖砌成的门洞,能容得下七八个人纳凉 ...

  • 散文||记忆中的老屋

    记忆中的老屋 题记:老屋让乡愁有了归宿,更是留住人们内心深处的亲情,呼唤起记忆中最亲切最温暖的乡情. 当我无意间翻开书架上野夫的作品<乡关何处>时,初看只识书中意,再看已成书中人.思绪莫名 ...

  • 张凌雪|记忆中的老屋

    记忆中的老屋只有三间,东边的一间有一盘炕,平时母亲用来放些零碎的东西,主要是吃的面粉,蒸的窝窝头等.中间的一间,南边是灶台和水缸,北边窗户下是一张床,母亲平时蒸窝窝头或者擀面条就在那床上放一个案板,主 ...

  • 中国诗歌报四川工作室临屏诗《记忆中的老屋》《寒风中,我仍然等你》精华版(6)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中国诗歌报四川工作室编辑部组成人员 指导:海底月,中诗报总部总编 指导:周清怀(分管四川工作室),中诗 ...

  • 【诗说心语】王丽艳:《记忆中的老屋》

    [总第056303期]  老 屋  作者:王丽艳 岁月能够高过头顶 却无法穿越记忆的长廊 夜深人静 闪进我梦乡的 常常是 记忆中的老屋 --那座矮矮的土坯房 同时 闪进我梦乡的 还有灶前那个 会唱歌的 ...

  • 李明英【散文】记忆中的老屋

    美             文             品             读             文//李明英 晴朗的午后,小哥与众人把风雨飘摇.拔芽连茹的它拆除了,自此老屋遁去,杳无痕 ...

  • 文学百花苑第五届全国文学大奖赛354 记忆中的老屋 | 薛珍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记忆中的老屋 薛珍 曾经座落在这座小楼房的根基上 用麦秸泥裹着的薄层里面 是纯一色土坯砌筑的墙 矮小的窗口 透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