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效果立竿见影的——三黄泻心汤
说到三黄泻心汤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说到三黄片,很多听友家里应该是常备的,感觉要上火的时候,就吃几片,效果是立竿见影。那么中成药三黄片的前身就是三黄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是由三味名字带“黄”的中药组成,即大黄、黄连、黄芩配伍到一起组成的方剂。
这三味药都是中医上常用的苦寒泻火药。
大黄在现代医学上用作健胃剂和泻下剂,然而中医上大黄的应用不仅是泻下作用,还有驱淤血、消炎、抗菌、通经、利尿及抗肿瘤等作用。
黄连是胃肠药,这是中西医都认可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连素,也叫小檗碱,对胃肠道的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大黄相反,黄连能止泻,咱们平常吃坏肚子腹泻的时候,就可以吃几片盐酸小檗碱片。
黄连除了能调节胃肠功能之后,还有很强的镇静安神作用,比如黄连阿胶汤这个方剂,就是用的黄连镇静的功效。
三黄泻心汤这里的泻心指的是泻火的意思,适用于体内有积热的病症。
具体有这些特点:年龄四十岁以上的人群,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脸发红发烫、脾气容易急躁、容易情绪亢奋、有高血压病史、头晕眼花、容易便秘、舌苔黄腻。
咱们重点说一下舌苔黄腻这一点。舌苔黄腻在中医上以中焦湿热证为主,主要常见于热性病中,表明正邪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黄色舌苔的出现,有这几种原因。
第一是炎症感染:临床上各科急性传染病以及重症肺炎、重症肝炎、肠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盆腔炎、细菌导致的败血症、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膜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等,都会出现黄苔。
因为在炎症感染患者的舌粘膜上,容易产生和病灶感染相同的炎症细胞浸润,使舌头本身也有炎症感染存在,舌表面聚集有大量细菌及炎症渗出物。炎症细胞的堆积和口腔菌族中某些细菌急剧增殖,附着于延长的舌丝状乳头而使舌苔转成黄色。
第二,发热:现代医学统计100例苔黄腻患者,其中有发热症状计63人。发热的患者中,38.5℃以上高热有23人,在38.5℃以下的低热40人。发热最短者仅2天就出现黄苔,所以发热与黄苔有较密切的关系。
因为人体在温度升高时体液消耗较多,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使炎症渗出物和微生物更易在舌上停留、增殖,导致舌苔转成黄色。
第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炎、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可产生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沿着消化道上溢,被舌丝状乳头吸附而沉积,使舌苔变黄。
总结起来就是舌苔黄腻的三个原因是体内有炎症感染、发热、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根据我的经验来看,舌苔黄腻是应用三黄泄心汤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征。
还有一点就是心下痞,这里的心下主要指的是胃脘部,也就是上腹部按起来特别有力,重按的时候有异常的痛感,这属于心下痞硬。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实质是胃的急慢性炎症,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多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一般来说只要临床上遇到心下痞硬的患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泄心汤证。
那么临床上三黄泻心汤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首先是治疗高血压。
中医上治疗高血压的方剂有很多,但是降压效果最快的就是三黄泄心汤,特别适用于急性突发性的血压升高导致的头晕、头痛、恶心。
咱们生活中这类的高血压患者就很多,观察这类人的脸色是发红的、脾气特别急躁、大便容易便秘或者是黏腻不爽快、口苦口臭、经常牙痛和口腔溃疡、特别容易上火脸发热、女性往往脸上长斑,男性容易得酒糟鼻。
只要生气和情绪不好,血压就飙升,就开始头晕恶心。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服用三黄泻心汤了。我个人建议用制大黄3克 酒黄芩6克 黄连6克,然后用200毫升的开水直接冲泡5分钟饮用,一般半个小时之内血压就会降下来,头晕恶心的感觉也会消失。
这个方剂治疗高血压,我建议一周喝两三次即可,不建议长期服用。
三黄泻心汤还可以治疗实证的牙龈出血和牙龈肿痛。这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喝酒、爱喝凉的、胃口好。如果还具备咱们上面讲的,情绪特别急躁易怒、大便容易便秘和黏腻不爽的就可以使用三黄泻心汤了,剂量可以重一些:大黄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开水冲泡之后放凉了再喝,一般五天之内就能治愈。
除了治牙龈出血和牙龈肿痛之外,三黄泻心汤还能治疗口臭。这里讲的口臭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长期的口臭。之前我一般是用甘露饮来治疗。甘露饮主要是用于阴虚湿热的口臭患者,如果是以实火为主,用三黄泻心汤的效果会更明显,那么这一类人的特点跟上面讲的一样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三黄泻心汤主要是用于治疗热邪旺盛的实热证,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各种炎症导致的急性病,如果是体质偏虚的人群,这个方剂是绝对不推荐用的。
当然,临床的应用也很广泛,比如还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动脉硬化、癫痫。但是听友并不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我怕讲的越多反而误导大家,最后说一下,感觉自己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应该第一时间先去找医生检查,找出病因,然后对症用药。坚决反对凭感觉来给自己用药,这样往往会延误病情,从小病发展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