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几个同学相聚甚是开心,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回忆那段青葱岁月,谈及霞的佳作《宣化街上有我家》,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时代,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发生在宣化街上的童年趣事,像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出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济源县城就是一条宣化大街,集教育,娱乐,行政,商业于一体。东起城关镇联中(现济水一中),西到工区大楼,东西两端各有一个交通岗楼。我家住在北街,离宣化街很近。儿时的记忆中,宣化街就是我童年的乐园,到处留有我快乐的身影。文昌路口的源园广场当时是人们唯一休闲的地方。广场东南角有个灯光球场,中间是环形水泥跑道,西边是露天舞台。每年的正月初六到十六,济源县剧团都要在此唱戏。演出时,广场里挤满了看戏的人,摩肩接踵,很是热闹。我那时喜欢看戏,《打金枝》《狸毛换太子》《穆桂英挂帅》等,每场必看。恰好我有个小伙伴在戏校学戏,就专门弄个塑料皮的笔记本去她家抄戏词,跟她学唱、学动作。一开始我兴致很高,学得有模有样,后来因为学业半途而废了。除了在人民广场玩耍,电影院也是我难忘的娱乐场所。当时的电影院有三个,大礼堂、工人俱乐部和宣化影院。每次新电影上映,都会有海报宣传。如果有喜欢的电影,我就会央求家人带我去看,但那时家里情况不允许。于是我和小伙伴自己想办法。电影开始前我们先在影院外观望,有未带小孩的中老年人过来,我们就紧跟着他们走到检票口,用手轻轻挨着他们的衣角,假装是一家人,蒙混跟进去。若把门人看得严,混不进去,就只好等着。等电影开演一会儿后,有人出来上厕所,把门人看得也不紧了,便再次蒙混往入口走。如果把门人问起,我们就撒谎说,出来上厕所了,就这样蒙混过关。过后,还不忘给自己的“机智”点赞。宣化街上最热闹的区域就是小十字了,这里有全县城唯一的国营饭店和钟楼小吃街。小十字的美食区也是我常常留恋往返的地方。小时候的我很挑食,好多菜不吃。哪天实在吃不下家里的饭了,就到小十字口摆百货摊的爷爷那儿,编出各种理由讨要五分钱,然后跑去喝碗油茶配根油条,或喝碗肉丸配个烧饼。别看我在家吃一点点饭,在外边吃得可不少。我和弟弟生病时最有口福,爸爸总会去国营饭店买回一份香喷喷的肉丝面或馄饨分给我们吃,那味道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香!宣化街每天人来车往都很热闹,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我喜欢跟随爸妈在拥挤的大街上买年货,挑我喜欢吃的东西买。每年大年初一下午,全家必去的地方是国营照相馆。爸妈带着我和弟弟去照相,记录我们成长的岁月和一家人的幸福时光。由于是常客,照相的卫叔叔都认识我们了。他总是拿个啪啪圈吸引我们朝镜头看,并耐心地把我们的姿势和表情调至最佳状态,然后快速按下相机快门。那一气呵成的娴熟动作,把我们的美好时光永久定格在了照片中。正月十五闹元宵。冬日的严寒丝毫挡不住宣化街上来往的人流,忙碌了一年闲下来的人们,一家老小相携来到宣化街,占好位置,观看各个厂矿、机关、乡镇的花灯展演和城关镇的民间文艺表演。南街的背背桩和踩高跷,北街的舞龙耍狮,西关的扭秧歌划旱船,西街的腰鼓队等。表演队从东往西在宣化街上边走边演,走到县委政府门口、大小十字口会停下来,进行花样表演。南街的背桩是我最喜欢看的节目。背桩上面的小女孩个个着戏服扮戏妆,甚是俊生可爱,她们合着大人的步伐甩着水袖,如仙女下凡。还有小男孩装扮成的小猴子,时不时眨眨眼,翻个跟斗,逗得人们开怀大笑。我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挤在最前面,跟着表演队从广场走到小十字口,久久不愿回去。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纯真、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宣化街带给我的童年快乐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时常回味,难以忘怀。白驹过隙,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宣化街陪我长大,伴我变老,而它却在“逆生长”。从旧时古老的小街逐渐变成年轻时尚的繁华商业区。市委、市政府及各机关部门都迁到了行政新区,国营饭店、照相馆、人民广场、大礼堂、宣化影院已成为儿时的记忆。常年在外工作的同学每回来一次,都会感慨济源城区的快速发展。宣化街,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济源小城带来的变化,先是撤县建市,成为省直辖市,如今又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我作为济源人真心为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简介: 田燕,济源一中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最负责任心的教师”“教学标兵”“教学先进个人”“功臣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