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

BAI YU JING GU SHI

百喻经故事

第三十八喻

欲罢流水

【经文】

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筒中有清净流水,就而饮之。饮水已足,即便举手语木筒言:“我已饮竟,水莫复来。”虽作是语,水流如故。便嗔恚言:“我已饮竟,语汝莫来,何以故来?”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即为挽却牵余处去。

释义

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口渴,在路旁看到木筒中有清净流水,他就张口大喝,喝足后,他就举手对木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流出来,并不停止。他就大怒说:“我已喝饱了,叫你别再流出来了,为什么一定要流出来?”旁人见了,笑着说:“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一定要它别流出来呢?”

寓意

世人常在生死渴受中饮用五欲的水(色、声、香、昧、触),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只要求外面的五欲不来侵扰,那是既不能阻止,也不可能得到烦恼的解决,是徒劳无益的。

题 目

佛家经典《百喻经》中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他心中很懊恼,用手打着嘴巴说:“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吗?”

当代社会,不少人急功近利,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可笑,请你写一篇文章,向世人阐释“日积月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

解 析

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采用的是“材料+要求”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就是作文的主题。立意:本文的主题就是阐释“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的道理。选材:本文选材空间相当宽广。自然界,一棵树总是有个长大的过程,它是一点一点的长大的,不能一蹴而就;一条大河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等等。再看某些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等。本文最好写人的事例,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的道理。这样写,亲切,真实,有真情实感。表达:可以选择记叙文来写,通过叙事写人表达主题,也可以选择以论文来写,摆事实讲道理,阐释中心论点。

范文:

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愚公拥有毅力日积月累,才能够将山挪走;却有人历经千辛万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坚持不懈。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的人,那些跨越艰难险阻功败垂成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少了这种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精神而前功尽弃。要明白: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成功要的不单单的是潜力,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不是一时一刻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积累。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清代康熙年间,在山东湽川县西铺村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每当金鸡唱晓、翠烟四起之时,道旁一株亭亭如盖的大树下,就能够看到有一个穿着简朴、年约30岁的教书先生坐在芦席上。他身旁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瓷罂,罂边有两个茶碗和一包当地出场的淡巴菰烟。每当有行人路过,他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请他讲自己的见闻。“搜奇索异,随人所知。”别人讲故事讲得口渴,他立刻献上一碗浓茶;别人感到有些疲倦,他又奉之以烟。个性是对那些白发苍苍见多识广的老大爷,他更是殷勤有礼,毕恭毕敬地请教老大爷畅谈自己所明白的奇闻异说。别人不谈完,他就不让走。时间一长,很多人都明白西铺村有位爱听故事的教书先生。蒲松龄就这样每一天坐侯道旁,邀行人坐谈。“搜奇索异,偶闻一事,粉而饰之,如此历二十余寒暑。”就是他这样的日积月累,到他40岁那年,《聊斋志异》才基本写成。

歌德六十载而作《浮士德》,司马迁十五春秋而演《史记》,更有曹雪芹为《红楼梦》赋诗一首:“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无需赘言,这一串数字已足以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

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日积月累,才能成功”的道理。作者开篇提出论点,之后阐述“日积月累”的含义,然后举实例。引名言,从事是何道理等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强调论点,收束全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圆满。文中多处引用名言警句,一方面显出作者深厚的积累,一方面是文章论述有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