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断舍离
『写在前面的话』
分不清的,纠缠在一起;
丢不掉的,落上了灰;
徘徊着,又回到了那里。。。
『正文』
2021年1月31日
离春节不到一个月。
收拾房间时,我整理出一些小小不言的东西,在想扔还是不扔。说是小小不言,是说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占地方,又不经常使用或是有什么实际用途,只有翻出来时才会注意到。这些小物件大都没有什么价值,倒是看到了可能会想起来一些什么。
思索了片刻,我又放了回去。这一次先放过了,也许下次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底要丢掉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舍弃”。这个东西需要达到一定的体积吗?如果没有丢掉那些很小的东西,就算不上彻底的“舍弃”了吗?那么,彻底的“舍弃”是一种洁癖还是一种完美。
说到完美,我想到自己的一个不好的习惯。非要什么都准备好了,正襟危坐;非要有大段的时间;非要从第一页开始,才算是学习。举个例子,拿到一本书,非要从头读到尾才算读。然后,这样读完也未必读透了;特别如果有多次中断,读完了,只记得好像只读了最后几页;如果中间遇到几页难懂的地方,竟然不知道要不要读下去了。
所谓完美,便是从头到尾,不遗漏一处,不错一处。但怎么可能呢?
那么,有完美的“舍弃”吗?一些东西,现在不想扔,可以先不扔。
先不跟自己较劲,缓缓再说。
2021年3月5日
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天底下的自认为的好书都收藏到自己的家中;即使尽收囊中,恐怕也不能都读遍了;即使读遍了,也很难烂熟于心,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
读书是靠机缘的。如果有一本书,谁都说好,自己去读也能读进去,那并不是说我们如何如何,而是说我们遇到一本情商极高的书,TA能跟任何人交流而不制造障碍。
有些书,是通过各种途径推荐来的。别人说好,但我们未必能读进去。读不进去又不舍得扔,谁让评价那么高呢,也许有一天能读进去呢。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那么在乎他人的看法,去听一听自己的心声。当你丢掉之后,你再也想不起来那些书。
丢掉的真是你不在意的,那只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不真实罢了。
2021年3月23日
我留下的部分,很多是希望别人有一天会看到。
比如日志,比如公众号,比如房间的物品。
我是希望谁会看到,我为什么希望他们会看到?我希望哪些是现在可以被人看到,哪些是将来可能会被人看到,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不同?我真的希望全部都被看到?哪些可以被看到,哪些不可以被看到?为什么?会不会有一天,我后悔了,不想被看到的已经被看到了?
说到底,我是那么在乎别人的认可,关注,甚至是惊讶。我希望以不经意的方式呈现在他人面前不一样的我,并被他人口口相传。如果不这样,我的感觉又如何?
如果想通了,我应该还可以继续舍弃。
2021年4月16日
比为了看书而看书更可怕的是为了扔书而看书。
有些书,已经不入我的法眼,但总觉得一页没翻可惜了,于是硬着头皮也要读完再丢掉。
除了读书,很多事未尝不是如此。
因此,舍弃的意义应该是更加专注,更加高效。
2021年4月19日
我从网上看上一块石头,石料是独一无二的,雕刻的内容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犹豫了一年多。
最近几天,我发现已经被人买走了。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棉棉。棉棉对我说,以后看到一块石头,如果你喜欢就赶快买了,要是被别人买了就再也没有了。
我遗憾了一小段时间,很快就释怀了。我把那石头的照片存放在手机里,不时还可以看看。
舍弃也包括对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期盼,而我们也从未采取任何行动来证明那是否属于我们的,而最终释怀。
舍弃即是拥有。如果从五感上都可以感受到,那一定是极快乐的事情。如果只拥有了其中,比如我只能从手机中的照片看到我喜欢的那块石头,也是一种拥有。
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才是舍弃的本意。
『写在后面的话』
如果我们仍然在犹豫,要不要舍弃,那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纳我们现在的样子。
『题外话』
棉棉喜欢问颜色,猜水果。
她问黄色,我说橘子;她说不对是芒果。她问紫色,我说葡萄;她说不对,是蓝莓。
她拿出几件玩具,让我选,但是要我在她数到5,赶快拍手才行。
于是,我把双手举起来;她开始数数,1,2,3,4,6,7,8,9。。。
一END一
小小纸片上的百鸟朝凤
*** 第二百二十二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