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第7413期 A7版:石 匠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看匠人做营生。
孩子们聚在一起,听匠人瞎谝讲故事,成了枯燥岁月里难得的一种娱乐活动。匠人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故事自然也多。他们往往在干活累了休息的时候,一边抽烟一边说笑,调节一下气氛,尤其喜欢逗逗孩子们,寻个开心。特别是石匠们,说话风趣,讲的故事也诙谐幽默,一锅兰花就是一个故事。记得小时候曾有个石匠讲过一个油炸糕调细粉的笑话,特别幽默,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忘记。
我们就被逗得哈哈大笑,讲故事的石匠却一点也没笑,磕了磕烟锅一本正经地说,油炸糕调细粉是世界上最好的饭菜。
那个年代,石匠最常做的营生是砍磨錾碾子。碾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磨牙(也叫磨齿)变钝,效率就不高了,需石匠重新凿牙。石匠在砍磨的时候,将上磨扇抬起来翻过。上下两扇石磨的槽牙都是排列有序的,互相对称咬合,呈扇面向四周辐射,极其科学合理。石匠砍磨就是把这些磨牙一锤一钎凿得锋利。
錾碾子比砍磨简单。石匠只要将碾轱辘用錾子凿些有规律的,能从里向外碾粮食的槽牙就行了。
我曾见过一个偏关的老石匠,胳膊上的青筋就像一条条小青蛇,布满老茧的双手粗糙有力。干活时围上皮围巾,戴上防风眼镜,以防石屑坌眼。只见左手把錾,右手举锤,不紧不慢,动作舒缓,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石匠。他专心致志,训练有素,一锤一錾,叮叮当当,从石磨边沿一錾一錾地往磨心凿,一道槽一道槽地凿进去,凿的有板有眼,石屑飞溅。休息时他那诙谐风趣的语言用偏关方言讲出来,常常引得周围人捧腹大笑。听他自己说,在年轻时经常加工石碑石兽,雕出的石狮脚踩绣球,口含宝珠,看上去摇头摆尾,双目如炬,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按我的理解,当时的石匠大致可分为三种。碹窑盖房,修渠砌墙,这些师傅称为粗石匠,大多是业余的,一般不外出,就在本村干活。砍磨錾碾,平石凿碑,称为细石匠,基本是专业的,走村串街的承揽营生。至于雕龙摹凤,刻狮琢虎,已不能称为匠人了,完全成了艺人,在乡村是很少的。
在农村,第一种石匠最多也最方便最实用。哪家想要碹窑垒墙,抽空闲叫他过来看看地势,量量尺寸。看完了量准了,给你算算,三间窑需要几方石头,根基垒多深。一堵墙垒多宽,用几天功夫,雇主就照此安排,保准没错。等雇主准备好了,定了日期,说好小工,石匠一大早就过来了,手里拿一把砍刀 一把斧锤,敲敲打打,把那些三棱四角的石头垒成又平又齐的根基和墙头。
后来,我离开了乡村,不再接触石匠。
随着时代的进步,用石头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连砖头也用的不多了,好多建筑行业,直接用混凝土浇筑法更省劲省事省时。石匠也随着好多手艺人慢慢消失了。
如今回想起来,有匠人的生活是多彩的快乐的,也是值得回味的。
自此,我忽然意识到,石匠是从啥时候产生的?
想想,从远古的类人猿进化到人,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有没有专门的石匠,无从可考。
纵观历史,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许多城廓宫殿等重大建筑,都凝结了无数石匠的心血。特别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和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这两大世界奇迹,更是离不开石匠的聪明与智慧。
因此我认为,石匠是很早的工匠,也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手艺人。
□吴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