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人生】人过三十,活给自己看!别比这四样,谁比谁傻!

【哲理人生】

人过三十,活给自己看!
别比这四样,谁比谁傻!
    小时希望快些长大,不仅长得高而且可以像大人一样做很多的事,待长大后,却发觉还是回到孩童的无忧无虑才好。每个阶段都有属于它的特征,也有其丢不掉的烦恼。就像十岁的时候,期待二十岁的样子,过了三十岁,又当是另一番情景,所思所想中,仿佛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其实,人过三十,活给自己看,别比这四样,谁比谁傻:
    01.不比资产
    人总得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子校在小时候并不像其他同龄的孩子有诸多的理想,你要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愣愣地摇摇头,又像是突然想到似的说,“我要当厨师。”爸爸听了,摸着他的头说,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志愿。子校还是说着同样的话。
    他在中学毕业后,去了省城打工,脏活、累活他都干过,他不怕苦,只怕没有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脑瓜子灵活,学东西也快,为人处世也讨人喜欢。也算碰到一个好机遇,在师傅的引荐下,他认识了砖厂的老板,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帮工到自己开设办厂,他为自己赚取了一笔丰厚的利润。
    钱多了人说话的底气都不一样了,子校与其交往的商人朋友大都是身家相当的同类,之前的穷亲戚和从小玩到大的那帮不入流的穷朋友,当然是能不联系就不联系,按他的话说就是,“现在不比当年了,再怎么说,我也是老总级别的了,和他们能一样吗?”
    02.不比孩子
    王书琴是个要强的女人,虽然在学生时代用功读书,但终究还是与大学无缘。没考进大学是她一生的遗憾,她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都放在了唯一的儿子的身上。对他极尽严格,给他安排了每日学习、阅读,学琴的时间。
    只要儿子成绩达不到预期,她就如唐三丈一般持续地在儿子面前重复又重复说着他要引以为戒,要如何努力,怎么学习等等话题,儿子不愿听其说教,王书琴立时翻脸,大声地呵斥他如何不争气,说李姨的孩子小强都比他强,什么人家的儿子今天又考了前三等等刺激的言语,就这样,母子俩一个说,一个闷声不吭地将自己锁在了房间不愿出门。
    王书琴无奈地向朋友诉苦,还是一样的腔调,“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我这不都是为了他好?如果他能像其他的好学生那样,我至于叨叨地说个没完吗?”

    03.不比家境
    杨英雅记不清有多少次亲戚在她面前提及结婚的事,在外漂泊的她真不想回家,每每遇到这些难堪的话题,她总是避之不及。她上的大学只是普通的二本,毕业后也没能找到好的工作,做了自己最不喜的销售。
    她有想过考公或是事业编,但想想自己超差的逻辑能力,最终还是放弃了。看着周围的同学有的进了好单位,有些嫁了好老公,家庭事业皆丰收的幸福模样,杨英雅打从心里羡慕。她总在想,如果我的家境好,我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父母务农,一辈子都呆在农村,没有积蓄也没有关系,不能为她提供什么帮助。想想那时如若不是靠自己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和学校的奖学金解了燃眉之急,那时一穷二白的家,真的是供不起一个大学生。
    杨英雅想解决个人问题,但一直未能遇到理想的伴侣。对她来说,穷怕了的日子太过艰难,对方的家境和潜在能力是她考虑的首要标准。
    04.不比工作
    她原是个朝气活跃的女子,但凡认识她的人,都会被她开朗的性格感染。谁想,若干年后,她因思虑成疾,终日在家中闭门不出。
    在此之前,她原是一名小学教师,教音乐的她深受学生的喜爱,她经常接到学生们手工制作的爱心卡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过了三十岁以后,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迷惘,她看到以往的同学成绩不如她,现在因为家里的关系将其调至香馍馍的公职单位,有些在外企做到了高层,薪酬高出她的想象。
    她反观自己,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她努力地准备公务员考试,信心满满地报考了她心仪的单位。准备了两次,两次亦都是遗憾地未能进入。相熟的同学前来探望开导她,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爱笑的甜美女子。
    【结语】
    金钱好似是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准,孩子又是另一种无形的比较。常常听闻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似漫不经心的无奈之言,却不知欲之沟壑永难填平,满足了其一,又想拥有再多,与周围的人拼个高低,与更为富足的人比较,终日在希望与失望的两端来回游走。
    三十而立,思想及行为应该有个跨越,在精神上应该知晓,人不为虚荣而活,活得幸福才是王道。比较下的生活除了让自身添置更多的伤感和愁怅,又不能让自己得到什么。
    (来源:妮夏情感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