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三种必要精神(下)——进取精神,奋斗精神

企业的三种必要精神,包括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上篇所述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特质,也是一切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的基本特质。下篇我们将描述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

二、进取精神

相比于创新精神中相当比重的企业家特性,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则显得更为普适。但凡一开始就放弃一众“铁饭碗”,选择进入企业的人,只要他不是之前对不同职业的特点一无所知,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

进取精神,即用上进的态度,通过敢于有所作为,获得价值的精神。进取作为精神,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价值为方向。即进取精神必须要确定方向,才能知道什么叫进,而这个方向的目标往往是主体认为有价值的事物。

2、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伸手就够得着的目标不需要激发进取精神。

3、惟精惟一。只有认定目标有最高价值,将目标设立为唯一,只朝目标方向去,才能称得上是进取精神。目标太多,朝三暮四,无法把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一点,形不成压强,就难言进取。

4、勇往直前。在前进的方向上如果有阻碍,进取精神会促使主体克服或冲破阻碍。

5、对和自己同向的对象不排斥,并乐于与他们竞争。

6、对当下的不满,尤其是不自满,不甘于人后,迫使企业家不断地进取。正如鲁迅在《不满》中所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早期文献中,最有典型性形象的是山海经中的夸父。夸父立下追逐太阳的目标,虽然从未有人尝试过,并不清楚其中会有多少困难,但自信而勇敢的夸父却义无反顾地冲向太阳,导致了最后的牺牲。让他显得伟大的地方不只是他看着有些不自量力的进取精神,也有他最后要将手杖变化为一片桃林,荫泽后世进取者们的意图,使得他的进取被提拔到了无私利他的境界。

古人尤其是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家,为了更好地激发士人的进取精神,并指引士人们走正确的方向,树立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通路,把进取精神从小我到大我、从利己到利他地逐渐拔高境界,使能力越大的士人越扛起社会的责任。对于企业家来说,重新树立起这样一条进取通路,扛起社会责任,不断修炼自己,是使进取精神行于正道的最佳方法。

进取精神突出表现为一种面对未知和困难,一往无前的大无畏勇气。一旦目标形成,便要一路披荆斩棘,克服艰险去达成目标。这种特点使得进取精神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家来说极为必要,因为创业初期往往是缺乏各种资源的,如果心上生起畏惧,就很难不断地克服困难,把事业坚持做下去。

当然,在缺乏理性的审视情况下,抱着进取精神向目标挺进,很多时候也会像唐吉柯德向风车冲锋一般,中间夹杂了很多盲目的错误。当进取的冲劲完全脱离客观的支撑时,企业就可能一无所获,甚至遍体鳞伤。在面对失败的时候,痛苦激发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理性,用理性自省和分析,将逐渐成为进取之前的必要准备阶段。可以说,进取精神的理性化,是战略的滥觞,而战略等理性的谋划,又将赋予进取精神清晰的视野,帮助进取精神的一往无前。

个人的进取之中,也往往会产生与他人的冲突、矛盾,这一样会激发理性的反思。这样的反思结果,则一定是理清楚自己要保持进取,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而可以进行灵活处理、妥协以团结他人的地方在哪。华为提倡管理者要妥协、灰度,便是从此而来,是一种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底线上的灵活和理智。

企业中培育进取精神,往往和中国古人一样,需要按个人的能力构建层级分明的进取通路,并且通过适度的拉开差距,在内部构筑强大的竞争意识,激发员工不断地向清晰的一层层目标发起冲锋。企业集体下形成的进取精神,往往带有非常强的进攻性和侵略性。在华为,这便被称为狼性,这种狼性是建立在明确清晰的人才识别、晋升通道、岗位职责,和分配向头部倾斜、拉大差距的分配制度上的。华为选用的正职被称为“狼”,副职被称为“狈”,狼的特点永远是嗅觉敏锐、不断进攻,找各种机会撕开口子,实现突破,这就要求正职是必须具备强烈的进取精神的。而狈则是理性更强的助手,在狼攻取的地盘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守住既得利益。这就是华为在用人时,平衡运用精神和理性的经典方法。

三、奋斗精神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合乎逻辑地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奋斗精神的底层信念,在于中华民族相信通过自身的奋斗,必能获得回报,这种信念被高度概括为“天道酬勤”四个字。我们历史长河,就是由一个个天道酬勤的灿烂故事组成。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次他家潜入了一个贼人,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后行窃。但曾国藩一整晚都在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就是背不下。贼人大怒,跳下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最后也没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声,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几代人们迫切改变自己和民族命运的努力,是他们极致奋斗的积累。早期我们能够将原料加工发展起来,正因为我们的成本低廉,尤其是人力资源在同样能力水准下,价格极为便宜。我们这个民族,在困难时期,不计较报仇,只要能够有口饭吃,就能够爆发出来无尽的力量。

二十年前,我去过国发达国家,更去过很多世界上最后落的国家,无论在哪里,都能够看到我们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他们在国内找到低价的商品,然后发货到别的国家。2003年我在埃及开罗工作,刚去不久的一天早上,我的房间门铃响了,打开一看,两个黄皮肤的亚洲人,跟我比划着讲当地语言,背着两大袋子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她们气质和五官,非常像中国人。我用普通话跟她们说话,果然她们是中国东北下岗的大姐。

普通人的勤奋改变自己和一家人,一国之君的勤奋,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企业家的勤奋,给企业注入了无尽的力量,是成为伟大企业的核心动力。

奋斗精神,为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提供动力,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弱目标性。仅仅作为精神的奋斗,目标感是三种精神中最弱的。一个人完全可能没有明确、长期的目标,而通过模糊的直觉、需求、趣味去为一件事情,甚至很多事情奋斗他们的奋斗,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他无法面对什么都不做,带来的巨大空虚感。也就是说,他不断外溢的精神动力驱使着他必须做点什么,找回自身的意义。

2、强斗争性。奋斗一定要与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做斗争,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毫不畏惧,甚至奋起斗争,不屈不饶赢得胜利。

3、正向情感反馈。每次克服艰难困苦,除了可能有的实质回报外,由于精神的极大投入终于获得改变,也会激发愉悦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奋斗精神可以不靠明确、长期的目标,也能持续产生动力的原因。

中国古人的奋斗故事中,最特别而典型的故事是吴刚伐桂。吴刚因为炎帝之孙和自己妻子私通,怒而杀害炎帝之孙,因而被炎帝惩罚去砍伐月桂,什么时候砍倒什么时候解脱。这颗月桂不死不灭,随砍随合,也就意味着炎帝给的所谓解脱的诺言全然是空头支票。一般理性的人在意识到这点之后,可能就直接放弃这种荒谬的无效做功了。但是吴刚并不如此,他无怨无悔地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砍伐活动之中,通过他的持续不断奋斗本身,赋予他人生以意义和价值。这种通过奋斗对似乎无意义的事情的坚持,构成了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精髓,看似无意义的奋斗最终却换来了巨大的价值。其中的道理在于,如果你因为看似无意义的事情而放弃奋斗,那么成功的机率为零,而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奋斗,那么再小的成功几率,也有实现的可能性。

例如东汉耿恭在西域坚守疏勒城,在陷入匈奴围困,救援期望渺茫的情况下,守城数月,断粮之后,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最后26人获救,能安然返归玉门的勇士仅13人。正是这种处于绝境之中的奋斗精神,支撑起了勇士们坚持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反抗,而最终迎来了奇迹。这种精神在中国的企业发展史中同样是常态。没有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默然接受,和默默奋斗,就没有海尔、美的、华为等公司的崛起,中国也不可能在今天的贸易中获得强大的主导权。

但是奋斗作为一种不经反思的精神,是很有可能降温甚至熄灭的,因为很多人的奋斗可能仅出于生存的需求,或是还没有找到自己奋斗的意义。一旦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甚至还超预期地获得了名利后,那些出于生存需求而奋斗的人可能会沉浸在名利之中,而逐渐松懈怠惰。而那些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的人,可能会随着理性的增长而陷入内心的空虚、矛盾和迷茫。这在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那也是能看到的。例如2002年,柴静采访搜狐总裁张朝阳,有如下记录:

“36岁了,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应该是找到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了——为了房子、车、孩子……但我找不到依托,不知道为什么而奋斗。这种感觉……”他手指轻叩桌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问。

他静默了很长时间:“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太轻了……可是托马斯仍然为正义活着,为自由活着……”

“你没有规则吗?”

“没有。接近中年的人都被上司、家人、同事种种小社会的规则稳定住了,我没有这样的规则稳定自己。”

我看着这个骄傲又孤独的人,等他说下去。

“可能,必须重新发掘那些朴素和有意义的事情,或者,用理性说服自己去感动,不能这样下去了。在周末的时候,一个人走到街上的人群里,觉得自己像长白山上的一条狼……”

出租车上,他一言不发,很久才说:“按常理,谈话应该是有来有往的,但一个人出了名,就可以这样连续三个小时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他的手机响了,是记者的约访。挂断电话后他说:“这样不断地做讲座,讲WTO,讲市场化。也许……我的生活里其实还是有一条规则的,就是希望国家富强。”他做了个手势,“Whatever,哪怕是为了……我自己。”

搜狐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曾经站在巅峰,但却又一次次在十字路口陷入迷茫,错过了太多机会,而走向没落,这也许与张朝阳本人奋斗精神走向迷茫和缺乏方向感的原因。

奋斗精神要保持其持续动力,需要理性的协助,将奋斗精神变为奋斗的思想,将自发的奋斗变成自为的奋斗。因此,像华为等企业,把艰苦奋斗,尤其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转变成强有力的文化价值观。在华为坂田总部门前,有一块刻着“天道酬勤”四个大字的石头,远远地就能看到。华为崇尚艰苦奋斗,号召员工签奋斗着协议。其独具特色的床垫文化、夜宵文化、各种培训中的二十公里跑步文化等等,无一不是华为奋斗者文化的典型阐释。而这些,都来自于任正非自己人生路上勤奋的精神内化。

差不多四十多年来,任正非每天晚上读书到凌晨,有时乐而忘时以至通宵达旦。早上起来,先读书读报三十分钟,四十多年来,铁打不动。每天读两本书,早上起来读书,晚上读书;飞机上读书,火车上读书,厕所里读书;一切工作之外,便是读书时、思考时、写作时,创作时。旅途之中,总是先备书上车登机。到终点站,书已读完。如是长途旅行,准备多本书。读完书,写出心得思考,还要推荐给团队学习。

任正非讲话文件,事必躬亲,字字出自自己。公司年度讲话,提前两个月构思,甚至到前一晚上,还在逐字斟酌。2014年年度大会,他打开稿子,今天提出来前晚修改几个字,苏薇没有更新,还特别在会上提出来,为什么要这样改。那种认真严谨,就像邓稼先等原子弹制造科学家,科学严谨。

任正非是标准的“宅男”,很多年来,坚持每天读两本书本书。他不愿读小说,认为那些东西是虚构的,也很少读管理类的书,认为那是教授们在闭门造车,学多了反而会禁锢思想,不能活学活用。任正非喜欢经济、历史、社会、政治、军事、人文类,从社会实际中发现那些人性的东西,总结实际可用的管理哲学,修炼自己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不但自己读书,读过的书还会写推荐文章,再推荐给华为公司的人去读。任正非读书讲究“读”与“思”并行,只读书不思考那是死读书,思考让他的管理思想吸收到古今中外的智慧。华为日常管理大多数来自于读书之中,尤其军事上的名词、战例,例如:“城墙口”“炮火”“无为而治”“上甘岭” “农村包围城市”。管理者是各方面都懂一点通用型人才,管理者阅读广泛,才会形成华为的“宽文化”。

任正非通过学习,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艰苦奋斗是成功的重要方法。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是在艰苦奋斗中获得的政权并兴盛,而最终因为骄奢淫逸、松懈麻痹而走向衰落灭亡。企业史同样如此,像柯达、诺基亚这样的行业巨头,一旦陷入自己的舒适区不能自拔,忘却了自己发家的艰辛,就在朝夕之间被时代的浪潮淘汰。任正非也指出中国的对标民族,日本与美国,其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在《北国之春》中,任正非高度评价了日本人的敬业、乐观,为工作全力以赴,他说:“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在《我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一文中,任正非肯定了美国精英们的奋斗精神,指出:“拼命奋斗是美国科技界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成功者与高层管理者。是由数百万奋斗者推动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服务网络的优良服务而取得的......如果以狭隘的金钱观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奋斗者,就理解不了比尔·盖茨每天还工作14、15小时的不间歇的努力。不带有成见去认识竞争对手,认真向他们学习好的东西,才有希望追赶上他们。”

随着华为的不断壮大,以及华为人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改善,其艰苦奋斗的落脚点更多落在了思想的艰苦奋斗上。在《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任正非开门见山地指出: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的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任总进一步分析,艰苦奋斗要求的是不做思想上的懒汉,而坚持艰苦奋斗的方法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向他人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自我修正与自我批评,每日三省吾身,从中找到合适前进的思想、方法。

任正非意识到思想上走出舒适区的困难,必须得依靠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保持自我革新。这样,任正非便勇敢地举起针对华为自身的手术刀,以思想的手术不断促使华为继续艰苦奋斗。在1998年《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中,任正非指出:我们要有长期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准备。持续不断地与困难奋斗之后,会是一场迅猛的发展,这种迅猛的发展,会不会使我们的管理断裂?会不会使意满志得的华为人手忙脚乱,不能冷静系统地处理重大问题,从而导致公司的灭亡?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比以前我们重技术、重销售的时代更加重大而艰难,要全面地建设和管理我们的事业的艰难度要远远大于以前的艰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干部要更快地成熟起来。管理是世界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难题,华为在第二次创业中更加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任正非要求华为时时刻刻保持未雨绸缪,不断给自己敲警钟,用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换来华为发展的稳定。

最终,任正非将艰苦奋斗,变成了华为人的荣誉。在《天道酬勤》中,他写道:“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荆棘。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生注定艰辛与劳碌,同时也更有价值...... 由于华为人废寝忘食地工作,始终如一虔诚地对待客户,华为的市场开始起色了,友商看不到华为这种坚持不懈的艰苦和辛劳,产生了一些误会和曲解,不能理解华为怎么会有这样的进步。还是当时一位比较了解实情的官员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华为的市场人员一年内跑了500个县,而这段时间你们在做什么呢?’当时定格在人们脑海里的华为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形象是:背着我们的机器,扛着投影仪和行囊,在偏僻的路途上不断地跋涉……。在《愚公移山》中,愚公整天挖山不止,还带着他的儿子、孙子不停地挖下去,终于感动了上帝,把挡在愚公家前的两座山搬走了。在我们心里面一直觉得这个故事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华为十八年来,尤其是90年代初中期和海外市场拓展最困难时期的情形:是我们始终如一对待客户的虔诚和忘我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感动了我们的客户!”在任正非忘情的陈述中,华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艰苦奋斗,加上华为不让雷锋吃亏的激励机制,就让艰苦奋斗实质上成为了华为人的荣誉勋章,让每个奋斗的华为人都找到了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创业时期,他判定的价值可能更多地是商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哪里有利润往哪里进取,向利润进取的路上持续地奋斗,再通过利润获取企业发展,以实现部分个人价值。这一切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机会主义特点。但如果企业的生存困难得到缓解,企业更大的问题则是方向问题,企业家必须克服机会主义的短视、功利,不然企业只能对着短期机会进取,企业家也会陷入各种短期事务中假忙活,却得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最终因为进步迟缓而落后甚至被淘汰。

这时,企业家必须反思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的未来在哪,企业该怎么向着未来进取和奋斗。通过理性的介入,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就呼之欲出。

四、通过理性、实践孕育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天地未分时期的混沌,虽然它已经有了动力,有了朝外做功的本能,但它仍然是缺乏自我的,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企业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理性的介入,慢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企业精神才会慢慢孕育出对自己和外部的认识,企业文化1.0才能前进到之后的阶段。

早期创业者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的蓬勃力量下,创业者们在实践中,学习中,在反复的理性思考之中,认识和明确了客户至上、人才为本这对企业经营的最本质的逻辑关系,这就是企业之道。企业精神在商业思维的指引下,客户至上再理性思考,就成为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才为本就成为了,企业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人才有着怎么样的未来,应该给人才什么样的梦想?在这种思考和探索之中,先天的、本能的、蓬勃的精神,在客户至上的牵引下,成为了组织的使命,在人才为本的引导下成为了组织的愿景。前者是企业如何看待自身运营的动力和存在的意义,是定位外部矛盾的优先级以及如何解决外部矛盾的基本主张,后者是内部矛盾的定位以及解决的基本主张。外部矛盾是组织发展的动力,组织以推动外部世界某个发展为使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后者是组织发展的能量,只有依靠内部人才的团结,内部人才的成长、成就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就像飞机飞行,必须依靠空气反推给予动力,又必须依靠燃油的燃烧获得能量。

当企业文化最终完善后,企业精神的大多功能会被文化的其它部分取代,作为内核,它也会被严密的文化体系包裹起来,但不能忘记,它仍然是企业的原动力,只要商业世界一直是变化莫测,危机并存,那企业精神就永不能消逝。一旦遇到紧急、重大而棘手的事件,企业精神这颗灼热的内核,就将再度爆发,驱动着企业向着未知的未来跃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