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的对立面,不是亲密,而是共生

发布时间:2021-07-02 

我们常常把亲密和界限,作为一对反义词,认为界限的对立面,就是亲密。

比如,两个人的关系近,就是亲密,关系远,就是有界限。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界限的对立面,不是亲密,而是共生。”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

1

两个人有界限

未必是不亲密

亲密无间,并不是关系最好的状态,因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界限的,哪怕是最亲的两个人。

比如,伴侣之间,同样需要界限——“我和你关系很亲密,但我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秘密”。

换句话说,“亲密有间”,才是各种亲密关系最好的样子。

就像电影《完美陌生人》告诉我们的,隐私在维系好婚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允许秘密的存在,也是尊重关系双方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逼迫对方坦诚,看似是在构建“亲密”,其实是在破坏“亲密”,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在怀疑对方的忠诚度,而这势必会消耗彼此的感情。

影片最后,整形外科医生也道出了婚姻感情中不可触碰的底线,那就是人性很脆弱,经不起考验,而这也在告诫我们,无论两个人的关系多么亲密,都要有界限。

因为有界限,才能让亲密关系更亲密。

2

界限的对立面

是共生

前面说了,亲密关系中,需要界限,这也说明了,界限的对立面,并非亲密。

其实,界限的对立面,是共生。

武老师认为,亲密,是两个独立的人的融合,共生则是两个人消除差异而融合成一个人。而这需要你变成我的一部分,你要和我想的一样。所以,共生没有差异,也没有界限。

更为重要的是,共生,是很多关系出现问题的主因。

比如,总是干涉孩子生活的父母,他们就是想和孩子“共生”,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或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必须”“应该”听自己的;总是想改变另一半的伴侣,也是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这也是没有边界的做法,想实现“共生”。

固着于共生心理的人,会渴望别人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两个人毫无缝隙,完全贴合,感觉这样才够亲密。

同时,这双眼睛还会变成苛刻的监视仪——“你要符合我全部的期待”,而这样的关系,会让彼此窒息,因为没有了空间,也就失去了自我。

所以,共生,才是界限的对立面。

3

一个人拥有独立空间

才算真正地成长

武老师认为,一个人能否拥有独立的空间极为重要。

因为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ta说了算,ta可以将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屏蔽在空间之外。

换句话说,“我”的存在,是需要空间、界限来证明的。

只是现实的家庭中,很多人被“吞没”了,失去了界限。

比如,那些太听话、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的人,他们不能主动建立自己的边界,只好用特殊的方式划分界限,即不听、不看、不说,而这样的人就像“不存在”一样,失去了自己。

所以,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敢于设立边界,才是真正的成长。

说到底,自我成长的过程, 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的过程,而学会设限,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

如果你已经成人,但身处在共生关系中,想要改变,这时需要你学会设限,以让自己变成有力量的人。

首先:和与自己共生的人真诚沟通

比如,父母总是干涉自己的生活,这时就可以和父母坦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做主。

这里,和父母沟通时,最好用“我”开头,少用或不用“你”开头,因为后者会让父母感受到被否定和被指责,不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

其次,和与自己共生的人建立边界。

还是前面的例子,如果父母在沟通后,仍然不想改变,还是要与自己共生,这时我们要学会设限,目的是强行与他们“分离”。当然,这时的“分离”,不是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种沟通方式,即“我拒绝你,我不听你的话,态度很坚决,但我是没有恶意的”。

再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己的强大,是走出共生的关键,因为我们只有自己照顾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父母才有可能不再干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感受,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另外,上述的“三步走”同样适用于处于共生状态的伴侣关系、朋友关系等其他亲密关系。

界限,或边界,并不是不靠近,不亲密,而是在尝试靠近和亲密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

这就像我们给自己的房间安了一扇门,可以邀请对方进来,也可以不邀请。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想进来就得敲门,也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收到邀请进来,才会觉得更亲近,更亲密。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界限和空间,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