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宗十六字心诀之奥义(一)

人心与道心的分野之路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实际上是人心与道心的分野之路。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在《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荀子对前面八个字进行了解释,我们再解读如下——人心很容易陷入进退失据的危险境地,而大道自然之运行精微神妙,想要用心去探求明了事物的核心机理,只有修为高深的明德君子,方可知道并把握。人心的运行机理好比盘旋流动的水,合正道而不偏斜没有外力干扰时,则混杂不清的在下,干净清明的在上,很容易观察清楚流水的细节和运行机理。但有风吹过,下面混杂部分被搅动,上面清明的部分也开始混乱,此时水流的正确机理就难以把握了。心的思考辨识之机理与此相似。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八个字,“惟”只是语气助词,厥也是助词。翻译过来就是——多么精妙啊,万事万物的道理根本就一点,必须始终如一、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核心机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就此十六字心传,简单概括一下,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始终如一、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核心机理,则万事大吉。这也就是后来儒家典籍《中庸》、以及中庸之道的源头。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之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当然这只是属于类比之法,只有通过系统的修证之后,才能明白个中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