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后,选煤江湖真的不再平静了!

工作就像开了挂……

五六选煤3月19日刊发了卫中宽先生就重介旋流器选煤技术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如预料般地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各位大咖各抒己见,一时间留言区刀光剑影。五六选煤真切没有从中看到多少火药味,看到的却是大家的思考和探寻。本期,五六选煤特选取部分留言,以飨读者。

查阅原文请戳此链接

1、留言者:ZSY 

读过本文后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卫院长几乎否定了自1954年荷兰国营煤矿工业化DSM重介旋流器问世以来的几乎所有相关重要研究成果。如此大胆的观点肯定需要试验数据支撑,现我先质疑如下:1.本文在引言中说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目前最大型号已达1500/1100mm,处理能力达到600t/h”,这与事实严重不符!目前,工业化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的最大规格而非型号是1500/1200,早就于09年在淮北矿业集团的芦岭和朱仙庄等4个选煤厂运行,厂型300万吨/年;直径1.5m工业化三产品重介旋流器最大处理量是800tph,早就于10年在内蒙乌海万晨能源公司等2座选煤厂运行;最大型号的工业化三产品重介旋流器是S-3GHMC870/555/410,为一段直径1.3m的第二代超级重介旋流器,最大处理量870tph,已在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运行,山西吕梁的东江煤业、中阳钢铁等选煤厂已于去年投入运行的一段直径1.3m的超级重介旋流器的平均处理量均超过800tph。这些选煤厂全部是不脱泥入选。

不脱泥重介旋流器选煤技术的突破,使得选前脱泥这种古老技术的优点仅剩下了对系统设计人员要求较低。至于不惜牺牲分选精度而稍稍降低一点介耗,应该是缺点,否则,就全改用水介了。我以前的相关文章已对此论述过,现只强调几点:①“工作悬浮液中固体容积浓度最大不应大于35%”的“规定”早已被突破(如超级重介旋流器),具体数据为技术秘密,不便透露,现只讲讲基本原理。旋流器内的剪切力可破坏悬浮液结构化粘度,加大剪切力即可加大允许容积浓度,提高处理量。②循环悬浮液中的煤泥量只需控制在合适范围即可,无法、也不需要固定,根本不像本文所说的“在实际生产中,……煤泥量是一个定值”。③细粒煤,尤其是难选煤,脱掉后只能用低效的水介质方法分选,才会像本文所说“肯定会引发一定的经济损失”。④不脱泥入选这种新技术需要高超的系统设计水平而非操作水平。单就重介系统而不对全厂来说,确实是采用脱泥工艺的选煤厂更易操作管理,尤其是系统设计较差时。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为人力车比汽车容易设计和操作就非说汽车不好。在我国,我尚未发现有可靠数据能证明脱泥比不脱泥入选技术指标先进的选煤厂,只有相反。

相对于无压给料,有压给料除旋流器本身易于设计和选煤厂房稍低外无任何优点。本文“编者按”所列申克忠先生的《本年度第三篇系统分析重介选煤的文章,不看吗?》一文对有压与无压给料的论述准确,我以前的相关文章中也有简述。现亦仅强调:①文中“原煤……给入一段旋流器……大于悬浮液密度的重产物奔向筒壁”是无压给料重介旋流器的分选过程,而有压给料的原煤是直接给在筒壁,不需要再“奔”;其次,所有采用非均质悬浮液的重介旋流器内均有中间密度物料形成的循环物料层,与给料方式无关。这些简单问题可通过试验验证。②淮南矿业集团顾桥选煤厂所做试验表明,仅给料泵一项就产生了4.64个百分点的次生煤泥量;安徽理工大学张明旭教授等在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所做对比试验表明,有压给料比无压给料系统的次生煤泥量增加了7个百分点。因此,我强烈质疑文中“据统计,同等条件下,相比有压入料(泵送),无压入料次生煤泥量可减少1-2%(次生煤泥占入选原煤的百分率)”(简单地说,就是1-2个百分点)的数据!

准确地讲,本文所述两产品重介旋流器应为单段重介旋流器。实际上,在需出三产品或高密度排矸时,单段重介旋流器这种老古董的优点基本就剩下了其本身易于设计这点。单段重介旋流器用于高密度排矸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事列不胜枚举,如有兴趣可看我以前的相关文章。我觉得有必要:⑴先再强调一次:新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已淘汰用二段溢流管插入深度调节第二段分选密度的方法。⑵更正重介旋流器爱好者们易犯的几个低级错误:①需要稳定的是重介旋流器入介压头而非压力。②重介选煤厂不是据密度调节产品灰分,而是相反。同理,第二段旋流器的密度无需检测。高水平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第二段的压力也无需检测。③三产品重介旋流器也喜欢细粒加重质,只是对粗粒加重质的适应性较强。④旋流器流量与处理量基本无关,不能按液固比降低流量。⑶质疑文中“研究表明,一段旋流器直径相同条件下,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再选工艺处理能力明显高于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工艺”。

“重介质旋流器是用来选末煤的”观念过于陈旧。无压给料超级重介旋流器已经开始替代重介块煤分选机,其最大的优势是无需预先脱泥。水城矿业集团二塘选煤厂专门用于分选块煤的重介旋流器已成功运营。除型号限制外,旋流器入料粒度上限主要取决于用户要求,尽管也要考虑煤质资料,但等λ原则往往非常次要(有兴趣者可看我以前的文章)。按等λ原则设计的分级跳汰工艺被混合跳汰淘汰的历史不应被忘记!

2、留言者:蓝色空间

本文论点很多,比那些发表在《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选煤技术》期刊上的每篇论文仅阐述一个论点的文章“丰满”多了。但是,一篇论文有结论更要有证明其结论的数据、资料等事实来支撑。作为一名工科毕业且从事选煤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从工科的理性角度,我们只相信小平同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作者能否进一步提供支撑本文如此之多论点的数据资料?坐等回复。

“辩论出真知”,说成嘴仗什么的就太无知了。

3、留言者:理想的天空

搬个小板凳,坐下来观看大师们的辩论。我从事这行业时间不长,我想说说自已的一些感受吧。国华工艺不论称乎“2+2”也好,感觉是靠一张图纸打天下,所以不论煤泥含量多少都适用,呵呵!全国用国华工艺的厂子太多了,其中大型民营企业中用国华工艺挺多。工艺上有特点,我问过许多国华工艺的厂子都说介耗低。为什么呢?其实,给我个人理解是,国华的理念说白就是:介耗高低与脱泥不脱泥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只要你注重磁选机选型足够台数、循环水足够的深度澄清、脱介筛喷水介质回收足够好。只要做好以上三个方面介耗就低。所以国华一直强调脱泥比不脱泥介耗低这个观念不对,因为脱泥与否这不是介耗高低的主要因素。近一年来国华主推超级旋流器在国内可以是挺多了,颇有影响力。现在四、五百万吨型厂都是双系统,若分洗指标不降的话能设计成单系统的话,真是现实意义重大。特别是主洗处理量这么大,分选精度又这么高我们为什么反而一直强调原煤预排矸呢,把3%或更高的矸损降到1%以下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吗?的确国华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技术细节沉淀的挺多,值得大家学习和讨论!

4、留言者:黄恒

赵总的评论点赞数明显超过原文群众并没吃瓜。

5、留言者:子曰

多数论述或有理焦点多多耗力气若是伤及某利益众说纷纭嘴仗起

6、留言者:探索者

尊敬的赵总:我是从其他设计院设计的脱泥入洗的重介厂调到国华设计的不脱泥入洗重介厂的选煤技术人员,聆听过赵总精彩生动的演讲,去过许多同学、朋友工作的选煤厂,完全同意“理想的天空”的评论。但我有几个问题没想明白,希望赵总解答:(1)就像“理想的天空”所说,理论上讲脱泥不可能比不脱泥介耗低,但实际上你们设计的不脱泥就是比脱泥的介耗低,为什么?(2)据说美国煤极易洗选,出8以下灰分精煤都没中煤,但自上世纪80年代就不再设计跳汰厂;而我国煤这么难选,为何直到本世纪才推广重介技术?是不是我国的跳汰等水介质选煤技术领先世界水平很多?(3)本文所说的固体容积浓度不应大于35%是指工作悬浮液,而您是说的好像包括了被分选物料,不能相提并论吧?(4)您对我国选煤的贡献确实巨大:不脱泥重介、煤泥重介、超级旋流器、超级浓缩机、“1+1”、“2+2”,等等等等,好像所有的先进高效选煤技术都是您的手笔,但您为什么没评上选煤设计大师呢?很抱歉这个问题可能让您尴尬了,但我很想听听您的解释。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想向赵总请教:美国的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搞不脱泥重介?

7、留言者:儒者

探索者的问题很好也很有意思!我认为赵总应该用屠呦呦体这样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如果当了选煤工程设计大师,怎么搞科研出成果?又怎会设计出技术如此先进的选煤厂?”

8、留言者:智慧人生

国华前几年一直推荐的喷射式浮选机纠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介绍一下。

9、留言者:ZSY 

回复智慧人生:

2017年1月,国华科技的FJCA12-3型喷射式浮选机在美国桑德斯(Saunders)选煤厂投入运行,与美国艺利(Erie)公司CTT4600即直径4.6m浮选柱做了对比试验。美国贝克利精密测量实验室有限公司(Precision Testing Laboratory,INC. Beckley)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浮选精煤质量合格的条件下,喷射式浮选机精煤产率和尾煤灰分分别比浮选柱高了7.77个和17.12个百分点。成功与否就由大家评说吧。 关于探索者的问题,等我明天有空了再回复吧。抱歉!

10、留言者:风中叮铃

文章2.2中末尾提出“脱泥工艺的选煤厂,一般很少有分流或分流量很小,介耗低;而采用不脱泥工艺的选煤厂,分流量很大,介耗高”。作者认为介耗的高低与分流量大小有关,这是极其错误的,应该还是以前那些主张脱泥工艺的人的错误观点,认为分流的悬浮液中的介质要靠磁选机回收,而磁选机的介质回收率不是100%,磁选机尾矿中会损失部分介质,所以想当然认为分流越大,介耗会越高。只能说他们鼠目寸光,只看到磁选机的那一点点的介质损失,殊不知,降低介耗是系统工程,当悬浮液中的煤泥分走后,悬浮液的粘度降低,会更有利于整个重介系统特别是脱介筛的脱介,从而降低整体介耗。只因他们缺乏有效的措施,才“谈煤泥色变”。

文章2.4中“相比不脱泥工艺,同等条件下……系统的磁选机数量和脱介筛的面积均可减少”。的确,我们都承认脱泥工艺脱介筛的面积比不脱泥工艺减少了,但作者为什么不提脱泥工艺增加了脱泥筛呢?脱介和脱泥筛面积总和大小,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真实的去核实统计过呢,到底孰大孰小?同理,脱泥工艺的磁选机数量是比不脱泥工艺的少,因为不脱泥工艺分流量大,需要的磁选机数量相对多一点,但作者为什么不提脱泥工艺脱下的煤泥,需要用功耗大、分选精度差的水介质分选系统去分选?且不论脱泥工艺比不脱泥工艺整体系统复杂,就单论脱泥工艺靠着生产成本高的粗煤泥分选系统和损失的精煤去跟不脱泥工艺稍稍增多的磁选机数量相比,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

文章3.2中,关于无压给料的缺点介绍中“由于无压入料圆柱形重介质旋流器在远离中心而靠近器壁的切向速度较低,……导致分选细粒级煤精度差、效率降低,这正是大型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下限低的根源所在。”我猜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下限应该很高的意思吧,那么在此想问一下作者,你认为多大直径以上的旋流器才算是大型旋流器?你测试的旋流器是哪家生产的?分选下限是多少?请以数据说话。

文章3.2中,关于无压给料的缺点介绍中“其次采用无压入料时,悬浮液进入旋流器的压力不能太大,否则影响空气柱稳定性,工程设计时对其入料泵电机配变频器很有意义。”提出旋流器入料压力不能太大,所以设计时对入料泵电机配变频器很有意义。在此想问问作者,入料压力不能太大,那你设计选泵的时候把压力选小点就是了,跟入料泵配不配变频器有什么关系吗?还是你自己算不准泵的转速,只能靠花高价配变频器来弥补呢?

文章7中,作者提出“日前有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所谓“超级重介质旋流器”,并承诺处理能力可以提高1倍,由于未经考证,本文表示怀疑,从理论上分析处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但如果是特殊煤质的个案就不宜误导大家。”。对于超级旋流器,如果作者没有见过,有所怀疑,说出这样的话可以原谅。但仍建议你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哦”,呵呵!!!

11、留言者:谢谢合作

作者对有压和无压给料分选的比较重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有压给料产生的次生煤泥远远不止2-3个百分点,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表明,保守估计有压给料比无压给料多产生此生煤泥5-7个百分点。第二最重要的是产生这么多的次生煤泥需要在煤泥水系统环节分选和回收。相对0.5mm以上的原煤分选和回收,0.5mm以下的煤泥其分选效率大大降低、回收难度增加,尤其是采用低分选精度的水介类设备分选粗煤泥,精煤泥的损失率会大大提高,而细煤泥的浮选作业成本更是成倍增加;回收方面-0.5mm煤泥不仅要加大煤泥水回收处理设备而增加投资,同时煤泥回收设备的水分都很高,多产生的煤泥会影响产品的总水分。 总而言之,选煤厂工艺设计不仅考虑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的高低,其最主要的是总的经济效益。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讲,无压给料入选远远高于有压给料入选。

文中对于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和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再选的问题的分析,作者只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分析“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互独立介质系统,一、二段分选密度均可精确调节,处理能力大,分选精度高”。实际生产中,用于再选的旋流器其分选密度真的可“调节”吗?一般下中矸分选的密度都在1.8kg甚至2.0kg/L以上,实际生产中能制备出密度如此高的分选介质吗(磁选机精矿悬浮液的密度2.0-2.1kg/L)? 所以,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再选工艺,只适合于再选段低密度分选情况。当再选段工作悬浮液密度大于1.6kg/L,特别是大于1.7kg/L时,再选段重介质旋流器几乎无法有效分选。在实际生产中再选段的矸石带煤严重,基本矸石带煤都在10-30%。而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利用其第一段旋流器对悬浮液的浓缩作用,大幅度提高了进入第二段旋流器的悬浮液密度,可以轻松地用1.4kg/L左右低密度悬浮液系统完成2.1kg/L以上的高密度排矸任务,实现矸石不带煤。 两段两产品还多一套介质系统,能耗更高,所以两段两产品相对三产品分选基本无优势可言。

12、留言者:星光点点

最近五六网这几篇有大师辩论的文章能学习很多东西,让我们基层的技术人员喜闻乐见。本文是选煤工作者心血的结晶,值得尊重。我理论知识不行,看完了文章有几点疑惑:1.文章里说的不脱泥工艺系统煤泥含量波动大,个人认为不会,因为只要分流量合适,分流流程设计的完善,现场集控人员可以根据煤泥含量变化趋势及时调节,系统的煤泥含量完全可以想稳定在多少就稳定在多少,这不才是真正理想的吗?所以,如果“原煤的煤泥含量波动范围10%”,设计完善的分流系统完全可以做到系统煤泥含量没有明显波动。但文章所说的“采用脱泥工艺(脱泥效率按70%计算)”就说不好了,原煤煤泥含量增加太多,脱泥筛处理能力还够用吗,脱泥效率还可以达到70%吗?原煤煤泥含量降低太多,又经过脱泥,系统悬浮液的稳定性还够吗?正如同文章里所说的“选择脱泥工艺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的太干净”。所以分流量大小并不会操作麻烦,关键还是设计和自动化配置,麻烦的是煤质多变引起的调节,但这对脱泥与否都是麻烦,尤其是脱泥更麻烦。 2.所以私以为,脱泥没意义,脱粉才有意义,脱泥下来的完了不还是要进煤泥水系统吗?除了脱介压力小一些,煤泥水系统的负荷并没有减轻,浮选机、煤泥离心机、压滤机、浓缩机选型都不会变小,反而要增加脱泥和煤泥分选设备的投资,而且用的还是非重介质的水介分选设备。实际个人认为选煤厂建设时磁选机这种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又有利于适应煤质变化的设备何不多上两台?另外我赞同理想天空的观点,选煤厂如果磁选机富足,管理跟的上,介耗一般不会高的。不脱泥入选,筛子脱介能力够,介耗0.5kg以下完全能达到,他的其他观点也很有见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