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天涯何处无芳草,怎奈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蝶恋花·春景》便是苏轼的婉约代表作。“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直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此词写“春景”。上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
苏轼的伟大在于,总能在伤感中发现美好。“花褪残红青杏小”,春日遇花谢,凡人眼中这本是伤感之景,苏轼偏偏能跳出固有思维看到伤感背后的美好——残花掩盖之下,结出小小的青杏,何尝不是另一番风景?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哪是诗词,俨然就是一副风景画。“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又一处伤感背后的美好:常人看到的是柳絮飘零,苏轼看到的却是无数新生命的诞生,天涯海角,芳草连天。
“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呼应,优美地表现出在春之气息中,春少年微妙恋情的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最后两句则把整首词提升了一个思想高度,“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外的行人还处在美好的幻想里,墙内的笑声却逐渐消失了,墙外行人纵然多情,怎奈墙内佳人却无情。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无从考证,目前有四个版本说法,分别是苏轼在密州、英州、惠州、黄州所做。持主流观点的认为该词应是苏轼被贬谪惠州时与其妾朝云相依为命,清苦度日时所作。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以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均出现了“天涯”一词,惠州在北宋时期是蛮荒之地,可以说是国之天涯了。因此分析该词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从苏轼的坎坷仕途经历中,我们不能不怀疑苏轼借此影射的是更深层的对仕途之路被误解而失意的叹息。苏轼被误解错过的是前途光明的仕途和本该更加精彩的人生。他抨击时弊,世人就以为他对朝廷不满,用一场“乌台诗案”将他打入深渊。其实,他只是想提醒官家要结合实际,切莫急于求成。我们都误解他了,也都把他当作了一个异类,他无力抗争,也无需辩解,他的豁达胸怀既成就了他的旷世才华,也使他颠簸流离,苦度人生。正应了他的另一首诗中所写“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