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规则?需要注意什么?
1、格律诗的规则,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经过汉代以来近千年的摸索与尝试,诗的格律到唐代开始得以完善,为唐诗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在简单而有序的规则的指导下,中国文字被应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高雅和通俗结合得如此和谐融洽,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为简单,所以永恒;因为科学,所以存在。格律诗的声律技法,可以概括成一首《“两”字歌》:两种格律两副格,两条规则相制约,两个大忌要分清,两式拗救细斟酌。记熟这28个字的口诀,弄明白它的内涵,传统诗的格律就掌握了。
按诗的常识,用五(七)个字组成的句子,排成四句就称五(七)绝,重复叠排一次变成八句称为五(七)律。每句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凡单数句称为出句,双数句称为对句。一个出句和一个对句称为一联。五(七)绝有两联,五(七)律有四联,四联的称呼分别为:一、二句首联;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七、八句尾联。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称粘句,律诗中有三个粘句,它们是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对句和粘句的平仄关系,反映在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中,即对句平仄相反,粘句平仄相同。符号“”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仄可平。
两首正格七绝叠加即为七律。副格不能叠加。(1)以首句第二个字属于平声或仄声判定该诗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2)单数句的末尾文字必为仄声,此句称为出句;(3)双数句的末尾文字必为平声且叶韵,此句称为对句,一出句和一对句构成一联;(4)处于第2、4、6号位置的文字在本联句中平仄相反;七绝是第一、二句,第三、四句,七律还包括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5)处于第2、4、6号位置的文字在粘句(即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中平仄相同;七绝是第二、三句,七律还包括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6)每句中的平仄两两相间。即句子中间一定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按此规则把表填满。2、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为了行文的方便,拿五绝的格律作分析。(五言前加二字为七言,此二字与“忌”“拗”无关,除孤平外,忌和拗只看诗句的后三字。)一首绝句中,每一句只会犯一个律病:只有一句会出现三平脚(仄仄仄平平),只有一句会出现三仄脚(平平平仄仄),只有一句会出现孤平(平平仄仄平),只有一句会出现拗句(仄仄平平仄)。句子中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称三平脚,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称三仄脚,叶韵的句子中(偶句,包括首句叶韵句)没有两个平声相连称孤平,仄起仄收式的不叶韵出句(仄仄平平仄)会出现拗句(拗句留待后面分析)。(1)三平脚:正格是仄仄仄平平,如作成仄仄平平平,则第三个字误用平声,需把误用的平声改还仄声;(2)三仄脚:正格是平平平仄仄,如作成平平仄仄仄,则第三个字误用仄声,需把误用的仄声改还平声;(3)孤平:正格是平平仄仄平,如作成仄平仄仄平,则第一个字误用仄声,句子中便只有第二字和第五个韵字是平声,因此没有连平。挽救的办法是人为地把第三个字变为平声。挽救后的句式变为仄平平仄平。在保证第二、四字平仄分明的情况下,上述四种违律错误的出现,完全是因为第一、三字的平仄被漠视和率意使用,由此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三、五还是要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