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谈“人之生也直”与“知之、好之、乐之”等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在这部分内容中谈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做人要正直;二是“知之、好之、乐之”的人生哲学;三是根据具体对象确定施教内容;四是倡导知者与仁者的统一。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罔,这里是指诬罔不直的人。“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的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佛教注重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客观上基本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些正直善良的人必然会得到多数人的信任和尊敬;而那些奸诈的小人必然会得到多数人的蔑视和反对。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谁也无法违背历史检验的这一条基本规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这段话非常重要,对于人才开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知之”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我们对于大千世界,首先应该尽量学会了解现象和本质,了解是什么;但是,在孔子看来,喜欢一个事物比了解更重要,客观上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奥秘,就在于创造者应该喜欢自己的创造对象,只有喜欢,才能更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思维之中;而以自己的工作对象为快乐,则体现了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实现快乐人生的重要真谛,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求知(知之)→喜爱(某个事物)→获得快乐(以自己的工作为快乐)。孔子这种人生哲学对于每个人都是适应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按照孔子的逻辑,我们如果没有求真,还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对工作也没有兴趣,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显而易见,我们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我们也更谈不上成才和成功。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这段话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孔子的培养对象都是成人,这段话虽然是针对成人教育的,但对各类学校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才智状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和已经掌握知识状况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唯才是举的角度来看,各级组织用人时,也要避免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是非常有害的。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付出努力,然后才有收获,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孔子反对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不迷信鬼神,他认为,作为统治者,应该引导人民加强仁德的修养教化,敬鬼神但不要迷信鬼神,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孔子反对不劳而获,认为仁德的人都是通过付出以后才有收获。这如同我们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道理一样。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此言不虚,与孔子说的“先难而后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段话已经具有初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思维萌芽。格式塔心理学注重心物同构,孔子这里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智与水、仁与山的同构性,朱熹曾经对孔子这段话给予很高的评价。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做到知与仁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高的人生哲学,对于促进人的生命健康,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体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