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孔子和《论语》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武说人才

我虽然与孔子素不相识,却又似乎神交已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成为我关注孔子和传统儒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回顾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我从《论语》中获益匪浅。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语》中获取人生智慧。要了解孔子及其思想,《论语》和《孔子家语》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孔子的思想丰富而又深刻,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表现在对“仁”与“礼”的强烈关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外化为对修身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方式就是“礼”,也是社会管理为政以德的具体要求。因此,礼制和为政以德都是孔子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大同”的终生追求,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

第三,与对大同社会的追求相联系,孔子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不知疲倦、毫无畏惧地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理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非常难能可贵,体现了一个思想家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意识。

第四,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不与现实同流合污,也不是关起门来单向度地自省,而是表现出了对特定现实的批判精神。

第五,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永恒价值的教育观点,倡导素质教育,注重教学相长,超越了时代,融入世界,指向未来。

第六,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注重“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下面是后世对孔子的赞誉:

中国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孔子呢?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神明圣王”,“万世教主”等许多桂冠;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孔子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赞誉:他被学者称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美学家、外交家、人才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美食家、伦理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编辑家、人学家、仁学家、礼学家、逻辑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学家、法律思想家、法学家、人道神道观的创立者、第一个数学教师、无神论者、民族理论的创造者、儒家人文主义的奠基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实际创始人、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继往开来的奠基者、古代精神文明的最早倡导者或奠基人、中国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的先驱、思想解放的先驱、卓越的谋略家、中国民族智力开发的先驱、大民俗学家、第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的学者、春秋时代大一统思想的代表人物、第一位情商理论家、中国人才学的开创者、中国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还有诸多的“第一……”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孔子这些“桂冠”呢?

第一,后世对孔子这些高度评价,虽然不一定都符合孔子的历史真实,但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后世对孔子思想及其贡献所进行的某个角度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第二,后世对孔子这些高度评价,有许多是比较接近孔子实际的,如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等等。

第三,后世有些评价则显然是人为地拔高了孔子。诚然,孔子确实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或者对某个问题、某个领域有所涉及,但并未都对这些问题或领域全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后世评价孔子的时候,就未必把孔子涉及到的问题和领域都要上升到某某“家”的高度,而只能说孔子的研究涉及到这些问题或者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思想不是孔子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当时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对孔子的思想既不能简单神话而盲目崇拜,更不能简单否定推翻。我们面对孔子的精神遗产,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孔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社会发展史上为孔子的思想进行定位。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你只要认真学习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人生和社会大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