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者,找不到无极状态,始终难以开悟!


历代拳师评价无极是太极的入门劵,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
近日总有同修问起太极和无极是什么关系?
吾先简单回答而后慢慢论之:
无极是太极之母,太极由无极生。无极是阴阳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之初,廓然无象,天地未开,混浊未分,阴阳无形,动静无始,此时就是无极世界。
欲说无词,欲写无字,空空洞洞,混混浊浊,无声无嗅,无端无形,它的形象是一个字“静”。有了静,势必会静极生动,静极必然生动,静是无极的表现,动则是太极生,有了动静就是太极的象征。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生)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解释如下:
1,虚灵:指练习时全身要放松,注意下颏内收,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腭,以加强唾液的分泌。头顶百会穴向上轻顶,想像上方有一条线在牵引着头顶,以保证头部的稳定。眼神要随着身体转动,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2,含拔:指含胸拔背,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保持脊椎挺拔,前胸后背对称,颈椎向上拔起。
3,松腰:指腰部放松,两胯向下沉,两膝微屈。这样可以使腰椎、胸椎和颈椎节节松开。拳决云:“如九曲行珠,无微不至”。长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丹田之气就会节节贯穿,上下传递。
4,定虚实:学练太极拳要求身体转圆,必须只是一个点着地。练习时就像走路一样,重心在两脚之间来回移动。太极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虚实变化也是虚与实浑然一体。
5,沉坠:指沉肩坠肘。实践证明,练拳时肩部放松,当抬起手和小臂时,肘向下坠,自然放松,日久天长随着功夫的进步,就会产生沉坠的感觉,同时又不会影响肩部传递内劲的灵活和圆满。
6,用意不用力:指移动肢体时,不要用多余的力。例如,手臂有15斤重,您用20斤的力,那就错了。用意不用力,要求的是用力要恰到好处,用意念支配身体各部分运动。
7,上下相随:指上半身和下半身动作要协调。例如左脚向左伸出,左手也要相随,伸出的上下肢要保持一致。又如懒插衣,右脚向右侧迈出,右手也要向右划出,右手和右脚出云的距离要相等,角度要一致。
8,内外相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此为外三合。内三合与外三合是相合,即心、意、气溶合在身体的各个部分。
9,相连不断:指身体的动作像长江大河一样连绵不断,用气血催动肢体,使身体如行云流水一样变化万千,无形无相,遍体透空。
10,动中求静:初级阶段是指身体在动态中求得两腿、两膝和两脚的相对静止,通过动中求静练出太极拳的上乘听劲。高级阶段是指通过下丹田气的上下传递,带动上肢下肢做匀速运动,让左右、前后和虚实的变化也跟着做匀速运动。

神奇太极之旅,静待您的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