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都输给了这个边陲小国,隋炀帝就为了出一口气而导致国家灭亡?

众所周知,隋朝在军事方面是很强的,并西梁,灭南陈,平江南、岭南,后来又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琉球等等,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隋朝是当时东亚的霸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个大霸主,最终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输给一个边陲小国,而且还连输三次,最终导致国民大量死亡,经济濒临崩溃,国力严重受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个小国就是高句丽(gāo gōu lí)。

隋炀帝杨广一直自视甚高,常常拿自己与汉武帝相比,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当时隋炀帝在北西南三个方向都已经建立了功业,便把目光转到了东方——高句丽,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为此,他开始了大量的战前筹备工作:

1、派遣民夫修永济渠,这样就可以直接把兵和粮食运到涿郡(今北京附近);

2、造船,征调民夫在山东半岛造船,由于催得很急,民夫们日夜赶工,身体长时间泡在水里,很多人身上都生蛆了,据历史记载,因此而死亡的民夫达到“十之三四”;

3、大规模征兵,各路兵马加起来有一百多万;

4、准备军需物资,隋炀帝征发南方民夫、船运物资到涿郡,船一艘接着一艘,长达千余里,路上来来往往运输的人有几十万,“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天下骚动”。

这次东征,隋朝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超过了五百万。

隋炀帝觉得此次大军出征必然获胜,于是随军带了乐队、宗教人士、女眷、外国使节等闲杂人等,这么一来行军速度大大减慢,二来容易泄露军事秘密。由于隋朝过于轻敌,导致三路大军都非常不顺。

第一路大军进攻高句丽的几个城池,结果一个也没能攻下来;

第二路大军碰到高句丽诈败,大将来护儿纵兵抢掠,结果被杀得措手不及,大败而回;

第三路大军的大将宇文述也中计,以为高句丽兵力不强,深入敌境,结果被四面夹击,几乎全军覆灭。

战前隋朝共有三十多万大军,结果战后只逃回来两千多人。

第一次东征大败,隋炀帝觉得很没面子,又想第二次东征,可是由于第一次东征老百姓就已经被折腾得民不聊生了,为此还发生了很多农民起义,很多大臣建议暂缓东征,但隋炀帝认为这些农民军成不了什么气候,执意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时,隋炀帝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一路上打得比较顺利,正在隋军猛攻辽东城,眼看就要拿下的时候,隋朝国内又出事——杨玄感造反了!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是隋文帝中后期数一数二的重臣,同时也是隋炀帝顺利当上皇帝的首功之臣,虽然杨素此时已经去世,但他的名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隋炀帝一听杨玄感造反,心中大惊,立刻班师回朝,虽然后来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杀死了几万名与叛乱有关的人员,甚至只要领过杨玄感军队发的粮食的老百姓都要被活埋,尽管这样,隋炀帝感觉胸中那口恶气还没有出够!两次东征,把隋朝积攒的家底都败得差不多了,虽然镇压了杨玄感,但是造反的人却越来越多,隋朝的国力也被大大削弱了。

两次东征失利,隋炀帝死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又发动了第三次东征。此次东征,隋朝的将士大部分都不愿意再去打了,东征的路上不断有士兵开小差。高句丽经过前两次东征,国力消耗也很大,便假意投降隋朝,隋炀帝听了很高兴,于是下令撤军回国。虽然大将来护儿觉得其中有诈,坚持要打,但将士们都不愿再往前走,他也无可奈何,只得率军回国。隋炀帝回到洛阳后,要召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没想到高元根本不予理会,隋炀帝这才知道被高句丽耍了,虽然隋炀帝想再次发动东征,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三次东征,死伤了百万计的士兵、民夫,连年征战,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物价飞涨,老百姓颠沛流离,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之势,一发不可收拾,隋朝的国力也大大受损,仅仅过了三年,隋朝就灭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