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想把君位传给商鞅,商鞅为什么不敢接受?

对秦国而言,商鞅是一位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

秦在秦穆公时代,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不但当时奉天子命“永霸西戎”,成为西方霸主,甚至到了两百余年之后,还被后人称为“甚光美”,认为再也没有出现过比秦穆公时期更风光的日子,那么,这两百余年他们都干嘛去了?

正如有位了不起的英雄说过的那样,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穆公之后,什么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那是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再传至秦悼公时期,更是发生了秦悼公、秦怀公、秦简公、秦出子四代内乱。

本来就不怎么争气,再加上自个儿这么一使劲儿折腾,好么,好容易才崛起的强国又成了个三四流的国家,致使“诸侯卑秦”不说,还时不时的受点三晋、义渠以及巴、蜀等国的欺负,有名的四面受敌,内忧外患,苦不堪言。

眼看着秦国就要越来越倒霉的时候,天大的救星出现了,谁?

魏国的魏武侯,因为打算与楚国争霸中原,暂时无暇顾及后方,于是呢,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环境,魏武侯呢,就创造性的,异想天开的将因为内乱,而躲避到魏国三十余年的秦灵公之子赢师隰送回秦国,赢师隰是秦国正统继承人,又在河西学派念了几年书,有东方游学生活的经验,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才。

魏武侯把这等狠人送回去,秦国还不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国内老氏族立马联合起来,干掉秦出子,扶持赢师隰当了君上,即有名的秦献公。

秦献公一上台,立刻推广振兴经济的“初租禾”,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多垦荒田。

在这种经济制度的刺激下,秦国终于悬崖勒马,有了点复兴的苗头,当然,秦国两百余年积弱,秦献公一个小小的“初租禾”肯定改变不过来。

那个时候,山东诸国照样卑秦,连最起码得互通使节都不愿意,更别说其他交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秦献公薨,儿子嬴渠梁,即赫赫有名的秦孝公上台。

秦孝公上台伊始,即发布振聋发聩的“招贤令”,面对天下招贤,并许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无论是谁,什么出身,但凡有本事把秦国弄起来,高官厚禄、分茅裂土要什么有什么,保你实现人生价值。

于是,商鞅来了,当然,这时候还叫卫鞅,或公孙鞅,魏国卫星国卫国的王孙,官至魏国中庶子,河西学派优秀毕业生,得到导师、魏国驸马、赶走吴起的阴谋家公叔痤的赏识,虽然不明觉厉,然并卵,商鞅在魏国混的还是很不如意,很不容易怎么办?

好容易赶上秦国招贤,那自然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溜溜跑到秦国,献上帝、王、霸三术,最终以霸术得到秦孝公青睐,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变法,结果呢?

商鞅于孝公三年,即前359年入秦、变法,孝公七年,前354年,魏国魏惠王便主动降下身架,到秦国杜平(陕西澄城县)与秦孝公会盟;

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秦便被天子赐号为“霸”,中原诸侯来贺,于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会盟,并带他们朝见了周天子。

从“诸侯卑秦”到主动会盟,再到成为“霸”,乃至于被秦国一个小公子带领去朝见天子。

这中间的差距自然天地悬殊,为什么?

诸侯忽然善心大发吗?当然不是,实力而已。于此而言,商鞅对秦,功劳是大大滴,秦孝公呢,自然非常喜欢商鞅,怎么喜欢?

仅仅是“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没那么简单,商鞅变法成功之后,秦人是“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老百姓只知道有商鞅,而不知有大王,对这一点,秦孝公自然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么办?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什么意思?

临了,想把君位传给商鞅,但商鞅却坚辞不受,坚决不肯接受,为什么?是他淡泊名利,没把君位放在心上吗?

既然没放在心上,为什么在自己的封地“君又南面而称寡人”,越制,特别在乎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事实证明,商鞅还是有点野心的,可问题是,既然有野心,秦孝公“欲传商君”,商鞅却又坚辞不受,他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叶公好龙或者秦孝公其实暗伏杀手吗?

当然不是,至于其中原因,当时有个叫赵良的士人说的很好,商鞅功成名就时,赵良求见过他,给当面泼了一盆凉水,其中一条就是,商鞅执法太严,致使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以及老百姓都“战战兢兢,道路以目”。

上上下下都得罪个遍,没有民意基础,这一点,商鞅肯定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么办?

坐江山,肯定不能单机,需要很多很多的帮手,如今上上下下都反对他,商鞅还怎么玩,贸然接受君位,断了宗室贵戚的指望,跟秦国根深蒂固的老氏族肯定成了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敌,这个时候想找别的盟友,谁能帮他?

老百姓,别指望了,因为他们认为“商君,秦之贼也。”

大家伙儿都这么看待他,商鞅哪里还有半点活路,也许,这就是商鞅太热心工作,而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后果。

所以,商鞅对自己能吃几碗干饭非常清楚,君位,那是绝对不敢想,能想的,也就只有“君又南面而称寡人”,关起门来自己过过瘾,当年秦孝公答应“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如今呢,我只关起门来自己过瘾,够低调吧,然而……

其实呢,秦孝公死后,别说死,变法成功后,商鞅还是有活路的,赵良说过,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赵“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激流勇退,辞官归隐,可惜商鞅没听,没有办法,最终就只能背个谋反的罪名,落个凄惨的下场了。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