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故事:哭泣的向阳花
欣欣今年16岁,在沈阳的一家私立中学念书,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一直非常低落,班主任建议她的家长带她来做心理咨询。咨询已经进行了四次,每次都是欣欣的爸爸带她过来,而欣欣口中的那个严厉而焦虑的妈妈一直都没出现。
欣欣的老家在葫芦岛附近的绥中县,和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欣欣算是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家乡去大城市打拼,自己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工作忙,欣欣的爸妈只能每年过年回家一次,每次又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所以欣欣说在自己心中,父母和那些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
截止2018年,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697万。相比两年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下降了22.7%,但这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实,不光是农村,在大城市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成为非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海报
在农村,为了生存和其它欲望,父母留下孩子远行;在城市,父母同样会因为忙于工作、社交等,对孩子有所忽视或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等长辈看顾,这样的举动也让这些儿童渐渐成为了隐形留守儿童。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失去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在学习、健康、心理上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一点被很多心理学或社会学研究证实。
善于思考却自卑、敏感的欣欣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小学的时候,她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同学家玩,因为同学的爸妈都在家,虽然他们总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的责罚,但在欣欣眼中,那却是异常幸福的事情。
初三那年,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负面情绪的累积,使得欣欣彻底崩溃,喝农药自杀,幸好被抢救过来。这件事情之后,欣欣说自己要跟爸妈一起生活,这才被接到沈阳。
然而,来到沈阳之后,欣欣并没有表现得很高兴,和爸妈之间也显得非常生分,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环境,都让欣欣感觉不自在。有时候,欣欣非常想和妈妈说说自己的心事,她希望妈妈理解她,能够明白这么多年来她的痛苦。她想告诉妈妈,在老家的时候,每次收到他们寄回来的高级玩具和学习用品的时候她心里并不高兴。她想告诉妈妈,她只想像其他同学一样,能吃妈妈做的饭,每天和妈妈一起干活儿。但是,欣欣的妈妈也不善表达,除了为她安排好吃穿,每次聊天的话题就只有学习成绩。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绝望,她觉得妈妈只关心成绩,并不真正的关心自己。
隔绝在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河”——是客观条件下导致的物质与精神丰富的抉择。父母认为外出打工、给与孩子物质的丰富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孩子看来,父母的陪伴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我们不能说谁错了,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当今社会像欣欣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性格内敛,不善与人沟通,但内心想法很多,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父母怀抱着“为孩子好”的想法去拼命争取充足的物质条件,但什么又算是真的为孩子好呢?离开父母,野蛮生长的孩子不知不觉走上歧路,到那时,物质再丰富,也没什么用了。
在生存压力和忙碌的工作外,父母能不能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关注,让他们的生命像向阳花一样美丽的绽放呢?
也许我们可以选择“高质量的陪伴”,即使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质量的提升也能最大限度弥补时间的不足。
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走心的,不光要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全身心的与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不评判的接纳孩子——看见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不强制干预孩子的行为。
看见孩子的需要:一个孩子热爱运动,当他把运动的喜悦分享给自己的爸爸时,如果爸爸只是敷衍地说:“运动不错,能锻炼身体。”这样不走心的交流会浇灭孩子的热情,因为他内心渴望着能与父亲一起运动,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
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去评判孩子。哪怕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不要贸然纠正,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改变孩子。
不强制干预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做出一个你非常不喜欢的行为,强制纠正往往事倍功半。比如孩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与其阻止,不如选择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在陪伴的过程中,从动画片的角度来告诉你希望孩子得到什么,这样做不仅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减少了亲子冲突。
不论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高质量的陪伴都是拉近彼此的最好方式,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不再哭泣,向着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