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想要做出改变,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小时候,我们都怀抱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有的人想当宇航员,有的人想成为科学家等等,那时的梦想总感觉触手可及。

可随着年龄增长,能将小时候梦想坚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最后能实现梦想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最后,大多数人都活成了一事无成的模样,但我们看到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又会心生羡慕。

正如许多老师会说的一句话:“同样是在一个班接受教育,受着同等的教育资源,可个体间的差异为何那么大?”

能成大事的人,并不是常规思维里背靠大树好乘凉,而是因为他们的天生背景优势,带领他们走上了成功。

这样的成功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他们从生下来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优渥的家庭环境与阔绰的经济,这些让他们在人群中散发着光芒,但就算家里有金山银山,只支不收也有散尽的那天。

所以,有的人即使出身不是很好,但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下去,依旧可以成就大事业。而生活中一事无成的人,往往都有三个长期的坏习惯。

所谓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指日常生活中个人是如何看待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

不同的个体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行为。那些最终能通向成功道路的人,更喜欢将事物的成功归因为自己,而将事物的失败归因为环境。

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待事物能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完成事物的过程中也不会轻易放弃,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而凡事喜欢从自身找原因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我优势,只能片面看到他人身上的好,而无法看到自己。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事物的发生变化,而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正在发生的事物。

人如果长期坚持一种思维看待问题,那么其思想的固性越强,被改变的可能也越小,他们会以偏执的世界观看这个世界,自然不能有创造性思维。

人若想要成大事,一定需要有长远的见识,懂得以多角度看待世界,并敢于相信自己。

最初的互联网行业,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未来会被互联网包裹,但乔布斯却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某一天,自己一定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他也的确做到了。

成功毕竟属于少数人,所以,普通人若想够到成功的边界,就更应该站到广阔的境界,坚信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它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但不同人对舒适圈的看法是不同的。

有人天生喜欢保持环境的熟悉一致性,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舒心,但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永远无法知道世界的广阔。

成功者对生活的野心很强,有野心的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会用尽努力去得到。

强烈的欲望是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对目标的认知不够清晰,总是停留在无所谓的动摇阶段,今日信心满满,明日便斗志消散,又怎么能走向成功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吃到生活的甜,就必须保有对生活的不满,激励自己不断上进,这样才能与生活齐头并进,而不是被生活抛弃。

羡慕别人的好身材,却安于自己不尽人意的体型,生活永远会偏向有野心的人。

那些什么都想要的人,最后往往什么都抓不住。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制的,只能利用好集中性,将精力花费在一件事上,争取成功的最大化。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很多人都希望世界上能有后悔药,这样就不会因为已经做出的选择而感到遗憾,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

遗憾全都是来自对自己和环境了解的透彻,也就是说,你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将目标定位为全都要。

这样贪婪的想法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多选题的困扰,只有懂得取舍的人,前方的道路才更清晰。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参考资料:

E Erikson.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