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骗妈妈没钱,现在骗他们很有钱
端午回家的时候,我坐了火车硬座,自从本科毕业后鲜少体验硬座了。感觉到自己老了,吃不消了,硬座除了累点,心里体验还是蛮好的,免费参加一晚上的心理疗程。坐我旁边的男孩子,也是山西人,在山西南部的临汾,跟我年纪相仿,一路聊天。他说,“工作以来回家很难,正好趁着端午,请两天假,总共五天。我爸妈还不让我回去,说回家干啥,来回路费七八百”。我知道他们想我,但也心疼钱。到了上海以后,我发现钱不经花,但是回家里,看到父母还是那么节省,所以来回路费七八百他们觉得太贵了。我跟他们说,我有钱了,工资很高,想回来看看你们。
图:端午回家硬座所见。晚上一两点的人,大家都困得不行
图:苦中作乐
这几个人都是同学,在火车上玩“狼人杀”,才能熬出慢慢长夜
小时候总骗妈妈没钱,现在都要假装很有钱,告诉他们自己很有钱,让他们不用担心。但是做父母的,总是心疼孩子,知道一个人在大城市很费钱,每次离家都会给你塞点钱,告诉你,出门在外别亏待自己。他们甚至觉得,让你一人独自在外那么辛苦,很辛酸。我的父母是这样,很多家长也这样,过年回来,跟同事聊天,她说,“我得赶紧去银行存钱了,现在都不怎么花现金。我每次从家里回来,我爸都会给我很多现金”。我笑了笑。
图:那些年摔碎的小猪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支付工具还是纸币,并不是支付宝、微信这类的。现在的纸币用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电子快捷支付很方便,但是,纸币有它的温度。当父母把一沓钱给你的时候,钱是有味道的有形状的有包装的,对于老年人来说,比如我姥姥,她喜欢用手绢包住钱,每次花钱的时候一层层解开手绢,仿佛放着一块宝玉,老年人甚至还不接受“银行卡储蓄”或者存折,钱还是放在自己手里,每天看着才放心;但是60年代以来的呢,大家会把钱放在钱包里,里一层外一层套着;还有的80后呢,懂得家里不宜放太多现金,所以他们的钱都在卡上;后来呢,90后用了微信/支付宝支付,扫一个二维码,世界拥有。
这是保存钱的历史演变。钱的包装充满了年代感,也反映了每个人对纸币的看法。
影响纸币的形状的是我们如何折纸币。这能反应很多人的“金钱观”。有的人很有钱,钱包是一沓红版毛爷爷,暂新暂新的;但是对于没钱的呢,他们的钱流通很慢,一张毛爷爷要放很久才花掉。买东西的时候,大方的直接一张递过去,但是没钱的心里要琢磨很久,然后捏着纸币的一边,把钱都捏皱了。这些细节体现了内心活动。我喜欢看“金钱往来,尤其是你会看到,爸妈平时买东西特别节省,一毛一毛都攒着;但是给你的时候,就是一卷钱,一点也不心疼,毫不犹豫。如果钱太皱巴巴了,像水洗过的,那一定是上一家主人太粗心了,直接扔进洗衣机清洗了;如果钱是卷着的,有点湿乎乎,也许是拿钱的人心底很紧张,直冒汗。
图:把钱藏在丝袜里
再说说纸币的味道吧。钱是什么味道?铜臭味。卖豆腐的小摊,他的钱有股豆腐味;拉煤的司机呢,他们兜里的钱有点煤屑,有点“脏”;街边烧烤的店主,他的钱有股孜然味,而且油污较多。这是钱的味道。我家的现金,是煤炭味儿,而且零钱居多。有时候爸爸的煤款结账了,一般是把煤卸给河北的场子,结清的煤款是一沓零钱。我妈妈很节约很顾家,每次爸爸把这些钱拿回家,那段时间我们就先花零钱。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大学的时候妈妈给我寄快递,是衣服和吃的,中间夹了一张纸,纸里面写着“丹,你上次给妈充了100块话费,我把钱给你。我意思是,你别节省,照顾好自己”。100块钱,是4个20块和两张10块,我一下子就猜出,这是爸爸最近结算的煤款。那张纸条现在被我黏贴到一个本子里,上面贴满了火车票和各种纸条。我记得那些钱的味道和形状,有点煤渣黑色的,而且是邹巴巴的,我猜,这是爸爸拉煤的钱,可能是河北那些场子的钱,再网上追溯,或许是某个河北农民的。这是钱的故事线。当然,警察也会利用钱的指纹检索来促进破案。所以啊,钱是长眼睛的会说话的。
对,钱还是有名字的。上初高中交学费,班主任让每个人在钱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统一送到财务处清点。很少碰到假钱的情况,但是,真的碰到了,那个同学就很尴尬,脸刷一下红了。至于他本人知不知道呢?我猜,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因为做父母的不会故意让孩子难堪的。后来,学费都是直接把钱打到学校的账户,准确快捷省事,却少了很多回忆。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是不是很怀念纸币时代啊?这时我还要翻翻自己的包,我爸爸啊,那个小老头每次在我离开的时候偷偷塞钱,还不告诉我。等我找到了,开始脑海里回忆,钱卷的很厉害,估计是爸爸手上劲儿大。爸爸究竟是何时塞进去的,他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他是蹭我去洗水果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的?我流下静默的一滴泪,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我父母爱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