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先秦

灸法的历史源流

01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医疗文字多数记录在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民歌、历史文献中,至《黄帝内经》的出现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当然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着道理。很多的历史都淹没散佚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管中窥豹,灸法作为中医六法之一其历史亦然。

艾灸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让人们认识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病痛。

于是,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疗疾病,艾灸从此也就产生了。

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艾灸的主要材料,于是将这种方法称为艾灸。

02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根据现代的历史考证,早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艾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据文字记载,灸法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了,西周时期的《诗经》里就有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灸主要用艾绒,《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艾灸已初具形态。

03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能检索到的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其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及心痛、癫狂、咳血、耳聋、瘰疬、癃、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用灸疗之法。《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许多艾灸,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癫者中颠,令烂而已”的说法。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04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灸法的运用亦散见与内经各篇之中,列举如下: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玉机真藏论》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素问·腹中论篇》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素问·骨空论篇》”大风汗出,灸譩譆,在背下挟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 , 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素问·骨空论篇》“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05

《灵枢·官能篇》: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从以上文献记录来看,先秦时期灸法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和广泛,理论和临床都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很多的内容都为后世灸法的发展提供了圭臬。下期我们将分享论述汉唐时期灸法的源流和医家专著。

带您进入有爱的健康生活方式
(0)

相关推荐

  • 七诊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而复有七诊之法,谓脉失其常而独大者.独小者.独疾者.独迟者.独寒者.独热者.独 ...

  • 黄帝密码|人迎寸口脉法

    昨天 (四)人迎寸口脉法 <出窍系列32>.水墨.本然绘 人迎寸口脉法见于<素问>中只在<六节藏象论篇>中篇尾出现了一次,原文为: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 ...

  • 你艾灸对了还是错了?

    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闻欤?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糗,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 若将有病者,一概而灸之,岂不鬺哉.仲景云:微数 ...

  • 针灸治疗10原则

    一 .针灸治疗原则 它是根据八纲理论 ,结合疾病的病位 .病性确定的治疗大法 . 二 .治神守气的定义 所谓治神 ,一是在针灸施治中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二是在针灸操作中 ,医者专一其 神 ,意守 ...

  • 中医有十不治之人

    中医 十不治之人 1.不信中医的人. 2.对医师有疑虑的人. 3.自以为是的人,又要吃西药又要吃中药的人. 4.懂一点简单中药,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人. 5.拿到处方,不按时吃的人. 6.拿到处方,到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辽金元

    扩展阅读 "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 ...

  • 扶阳灸法-历史篇|灸法的历史源流——两宋

    扩展阅读 1 悠悠历史流转,光阴进入宋代,宋朝重文治,文化事业发达,造纸业兴盛,雕板和印刷有了飞跃式的革新和发展,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包括医学书籍的整理和编撰.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尤为重视,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晋唐

    今天给大家介绍晋唐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两晋至唐,中医名家辈出,医学专著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其中灸法的历史记述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来一一领略. 1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两汉

    扩展阅读 我们接着来学习两汉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自汉以来中医的历史论述渐渐丰富起来,医家著作开始变得详尽具体,灸法的论述也越来越多. 1 淳于意,汉代人,曾任齐国太仓长,后世人尊称为"仓公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明清

    扩展阅读 01 明清人的继承与发明 明清针灸学在宋金元针灸理论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灸疗方面,由艾炷灸发展为使用艾卷的温热灸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针灸著作.书中内容多数是摘录 ...

  • 重灸法:化脓灸的扶阳效应!!!

    一.阳气亏损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叫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与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讲,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 ...

  • 扶阳理法之要

    □ 蒋永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郑钦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阳虚病变的基本病机.他认为水火不济.升降失调.虚中有实.实中夹虚多始于中阳运转不利. ·与现代中医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辨证不同,郑氏阴阳辨证强调人体阳气根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扶阳之法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 ...

  • 4种强大有效的灸法,艾灸必备!

    人想要不生病,虚和淤这两个方面顾到就行了,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 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 所以,艾灸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