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极端天气频发,互联网公司能用技术做点什么?
天气严寒。
1月7日清晨,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直逼零下20度,这是55年来北京最寒冷的一天。网友们直接将话题“感觉北极也没有那么冷了”送上微博热搜。
这不是无稽之谈,中国天气网表示,北京当日的气温已比部分北极圈内的地区温度要低,其直接原因是北极上空盘旋的极地涡旋南下,裹挟大量极地冷气团来袭。在这背后,拉尼娜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导致此次“霸王级”寒潮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国家气候中心表示,2020年9月北极海冰达到历史第二少,海冰减少使极地涡旋减弱、分裂,因此难以“固定”冷空气,而由其南下,“霸王级”寒潮就此诞生。
来源:中国气象局
除了近日爆发的霸王级寒潮,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变成“家常便饭”。2018年温比亚台风在山东寿光制造了严重的洪灾,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广东珠三角;2019年北极涡旋则攻入北美洲,美国遭遇历史性的寒潮,同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热浪来袭,出现了史上最热的夏天,为澳大利亚焚烧半年的森林大火埋下伏笔。
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影响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变暖现象的主要原因。”
因而,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包括通过削减人类社会的排放来减缓变化、适应其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工程,大部分国家也都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其中,通过削减人类社会的碳排放来减缓变化是当务之急。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世界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所谓碳中和,即透过使用低碳排技术或是碳补偿(carbon offsetting)的方法,使其碳足迹为零。一般用在交通、能源生产、农业和工业过程等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举例来说,当一棵树长成时,它所含的碳是从空气中所吸收的碳,而当你燃烧它时,排放的碳即是吸收的碳,可达到碳平衡(碳中和);反之,若是使用化石燃料,则是从地底把古老的碳释放出来,所以地球整体的二氧化碳量就会增加。
这场名为「碳中和」的战役中,没有人可以缺席。
苹果取消附带的耳机和插头,根据测算,这一动作会让苹果生产和物流等环节每年减少200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每年减少45万辆汽车。苹果还承诺在2030年之前,会实现供应链和产品100%的碳中和。
微软,曾因碳排放问题遭到相关部门罚款,如今,微软在碳排放上宣布将于2030年实现碳中和,2050年偿还所有碳足迹。
谷歌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或其他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并进行储存的机会来抵消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排放。其去年宣布到2030年之前将完全使用无碳能源来运营自己的业务。
联合利华则表示将投资10亿欧元用于2030年前在所有洗护产品中去除化石燃料,并计划在2039年将自身运营和供应商的碳排放降至0。
头部的公司,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成员,自然要在应对全人类的问题时承担更多的责任。
全球的企业在行动,中国公司们亦需要拿出「科技向善」的诚意。
前段时间,网上有争议称中国互联网公司只知道做买菜之类的与民争利的生意,而美国企业已然造火箭探索太空。事实上,中国公司的全球担当并不是一个个爆炸性新闻,而是日拱一卒地在研究、推进、面对挑战,甚至已经开始思考一些超出企业经营、发展的全球性重大议题。
在2020年底腾讯的内部员工大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 CEO 马化腾专门在讲话中提到了这一点:“此次疫情爆发,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科技企业,我们要更为关注企业运营对气候、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腾讯也要加快推进碳中和规划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大步推进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在国家提出碳达标、碳中和目标以来,不少能源行业的“排碳大户”纷纷响应。而腾讯是国内首个明确表态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据了解,腾讯已启动专家团队着手研究碳中和相关方案,推进碳核查,并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状况,制定碳中和的策略与路线图。
虽然很少高调宣传,但腾讯对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近些年来,腾讯已经在其数据中心和总部大厦中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能力来降低碳排放。腾讯青浦数据中心于2017年实现年度PUE值(能源使用率,越接近于1能效水平越好)低于1.3,并获得工信部和绿色网格的“数据中心绿色等级(运行类)”5A 评估认证;2018年建成的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 经过工信部实测,其极限PUE值小于1.1,同期国内新建数据中心的平均PUE为1.73。
此外,腾讯还利用科技全方位推进办公节能。以腾讯滨海大厦为例,办公区采用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IT机房也搭载独特能源系统,对服务器散发的热能进行相应的热回收和再利用;中水回收系统回收利用各处废水,节省50%至70%的水资源。腾讯滨海大厦因此于2017年获得国际性绿色建筑认证系统LEED NC金级认证。
可持续发展也是腾讯在长期关注的问题。不仅在自身的节能减排上不断做到更好,并且深入探索如何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对水、食物、能源的地球级基本挑战。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曾经在2018年的腾讯科学WE大会上首次提出FEW(即food, energy, water,食物、能源、水)的概念,认为是未来地球将要面对的最基本挑战。
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8亿人正在忍受饥饿,20亿人患有微量营养不良,每年有260万孩童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死亡;20%的人无法使用现代化的电力资源,40%的人依靠木材、木炭等做饭和取暖,由此带来的室内污染导致每年有150万人死去;25亿人缺乏清洁用水设施,近8亿人依靠不安全的饮用水生活,每年150万人的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人类该如何以一种弹性的、可持续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与消费架构,为地球上的所有人提供生命存在和发展所需的食物、能源和水三大基本要素?
腾讯尝试用人工智能解决FEW问题。
在食物方面,人工智能分析与环境温度、降雨量、土壤盐分、营养、病虫害、商品价格等相关数据,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并帮助农业从业者合理规划生产种植。在实际案例中,腾讯的农业AI种植解决方案iGrow在短短几个月里,学习了相当于人类一万五千年的黄瓜种植经验,通过精细化控制降低劳动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目前腾讯iGrow系统已于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农业大省试验性部署,帮助农民实现了每亩数千元的增收。
在能源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预测能源需求、帮助调度能源供应、协调清洁能源生产等方式更好地改造传统化石能源。以打造高质量燃煤的智慧火电厂为例,以 AI 算法为驱动的智慧火电厂,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学习并掌握高效运行的策略。系统通过监测各仪表的状态,实时地给出符合规范并节约物力、人力的运作方案。据了解,腾讯已经和部分欧洲火电厂展开合作,前景可期。
在水资源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优化生产和家庭用水、预测水资源供应以及监控水质等。以腾讯打造的“数字黄河”为例,它利用遥感、数据收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为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构建数字化、数字整合、虚拟仿真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并提供黄河问题决策支持的可视化表现,实现政府、民众、企业三端在水利智能化方面的融合发展。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脑海中都有一种误区,认为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增长不可兼得。但如果拉长观察的范围,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药企业默克把链霉素引进到日本,消灭了侵蚀日本社会的肺结核,这件事没有让默克公司赚到一分钱,但今天,默克在日本是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默克公司在创立100周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书——《价值观与梦想:默克百年》,无关其所在的制药行业本身,无关如何牟利。
百年企业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它是如何理解与地球及人类的关系?碳中和也好,FEW也罢,它们的底层逻辑都在于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与关照。企业永续发展,地球保持健康,在长期主义思维下整个生态才能持续发展。
北大教授陈春花在《只有做价值共生,你才有可能成为长期主义者》中写道:“其实就是要回答三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企业跟环境一定是一种共生关系;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认知这个世界;第三,组织的使命必须是向善的,而且这个向善的力量能够让组织获得真正能量的来源。”
腾讯的“科技向善”便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思维,它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实际践行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关注长期与普世价值的企业坚守着正直、向善的价值取向 ,它们在反哺世界和环境的同时也使企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