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文 | 亲宝宝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上周六,轩轩姥姥生日,正好一大家子聚聚。
在切蛋糕的时候,侄女豆豆因为没有吹到蜡烛,要求再点一次,可能因为她的声音被我们这些大人的声音盖住了,我们没有听到,准备切蛋糕了。
突然小家伙开始大声哭闹,手里抓着蜡烛说:“我没有吹到蜡烛,我没有吹到,再点一次,我要吹蜡烛。”
弟妹上前一把把孩子拉到旁边的角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
“你自己听听,整间屋子只有你在哭闹,怎么这么不懂事?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老老实实的,就你在闹?
下次再这样,真的不要带你出门了。
……”
大概过了五六分钟,弟妹拉着还在哼哼唧唧的豆豆走过来了,说:“实在是不好意思,小孩子越大越爱发脾气了。”
不少亲戚在吐槽自己家孩子各种小脾气:
“我家一到吃饭就闹脾气,然后赌气不吃饭。”
“琪琪写作业,碰到不会写的就哭。”
“我家自己在那玩,没有人打扰他,都能玩哭。”
“乐乐发脾气不说,急起来还摔东西。”
“越是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不做。”
……
其实“孩子发脾气”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说女人的脸像天气,说变就变,孩子又何尝不是,上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就狂风暴雨。
一点小事,分分钟原地爆炸给你看,随着孩子年龄一起增长的,除了身高,就是脾气。
讲道理,听不进去;不搭理,哭得更伤心;妥协,又怕放纵了孩子。
其实,孩子发脾气是在向我们释放信号。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表示:
“孩子的情绪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
而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孩子所要的内在表达,找到孩子发脾气所表现出哭闹或愤怒背后藏着的原因。
孩子的脾气
就是他的语言
1、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大脑在发育
根据西格尔《全脑教育法》一书所述: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情绪泛滥不可收拾时,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右脑和上层大脑出现了问题。
西格尔把人的大脑分为横向左右脑,纵向上下层大脑。
左脑负责:逻辑、语言和求实;
右脑负责:情感、非语言的信息,如表情、眼神、语气语调;
上层大脑负责:高级分析思维能力,如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等;
下层大脑负责: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恐惧等。
孩子常常出现情绪失控发脾气,这是因为他们的右脑(情绪)占主导,而且上层大脑(理性)还处于发育中。
2、孩子发脾气,可能是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后,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观想法,这些想法可能和现实不是那么相符合,或者和我们大人的想法不相符。
比如,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在吃零食时自己也想吃,只是觉得想吃,他不会考虑自己刚吃过饭,或者这个零食不健康之类的。
再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玩具,就想带回家,他不会考虑自己家里有类似的玩具或者买回家也不会玩几次。
当孩子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的方式,希望父母可以完成他们的意愿。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3、孩子发脾气,可能是自己没感受到爱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在《妈妈是超人3》中,霍思燕闺蜜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小暖男嗯哼突然冲妈妈发脾气、还放狠话,最后还要和妈妈绝交,甚至要离家出走。
反正我也不想跟你说话了;
晚上不跟你睡;
不跟你坐一个火箭了;
你让我干什么事情,都不帮你干了;
去香港或者马尔代夫。”
让嗯哼性情大变的原因居然是他妈妈忙着照顾客人,忽略了他,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竟是他们根深蒂固地以为自己没有人爱。
4、孩子发脾气,可能是挫败感
2-5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当他们的想法没有得到实现时,会产生挫败感。
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下,这时候孩子不愿意面对失败是很正常的,是人类本能的反应。
生活中一些很小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大事”,比如玩游戏有没有赢、谁先XXX。
在内心不愿意接受“自己输了”这个现实,但又没有办法用自己现有的语言表达出来,只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
其实不止是孩子,成年人也会这样,面对失败会伤心难过,也会哭。
作家雷布斯曾说: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帮他解决问题。”
当下的他们,可能遇到了问题,感到彷徨无助,于是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并期待我们能看到、能理解、能帮助。
1、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等待情绪的稳定
当孩子发脾气了,比起讲道理和责备,我们第一时间需要做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说: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的大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情绪脑,很难理性去思考问题,这个时候讲道理没有任何用处。
或许你可以蹲下来抱抱他,等他把脾气发完了,你也冷静了,也许你会发现,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糟糕,此时再和孩子好好沟通,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去解决问题。
娘娘孙俪曾发过一条微博: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不要说教,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2、“我知道……”代替“别哭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小刺猬”,与其说“别哭了”、“别再闹了”、“这件事本来就是你的错”等等之类的话,不如说“我知道你也很难过,XXX”、“如果换做我,我可能也会像你一样生气”、“妈妈懂你现在的想法,我小时候也遇到这种情况,反应和你现在一样”这样的话。
“我知道”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表达的却是理解,是同理心,代表此刻你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在发脾气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听道理”和“劝说”。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某一期中,妈妈们正带着宝贝们吃饭,胡可的小儿子小鱼儿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新玩具。
他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在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开始愤怒。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却温柔坚定的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
不止这一次,在整个节目中,每当小鱼儿发脾气时,胡可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知道……”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这是规则。”
当小鱼儿因为害怕而哭泣时,胡可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3、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发脾气是一种本能反应,正确表达情绪是一种能力。
当孩子感到委屈、被忽视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会用语言表述自己需求。
之前,网上有一段爸爸与女儿对话的视频,视频中爸爸教育女儿处理情绪的方式堪称教科书。
小女孩因为生气,憋得满脸通红,爸爸半蹲在她面前,耐心温柔的安抚着女儿。
整个过程,这位爸爸没有因为孩子发脾气而去批评她,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孩子沟通。
“每次生气的时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心情里,你要学着去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认你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
你可以生气,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这样会出问题。慢慢放下、克服它,也可以大喊发泄、拿枕头出气。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适合跟你开玩笑,你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不会了。”
最后,他邀请孩子一起出去散步,“把愤怒抛到脑后,也可以踢踢土,只要能摆脱坏心情,只要你能觉得好受一些。”
当孩子情绪不好,需要排解的时候,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打打球,听听他喜欢的音乐,或者吃他想吃的零食,和孩子一起找到适合他的宣泄方式。
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的发泄情绪方式,原则上都可以接受。
4、父母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不乱发脾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情绪不好的时候,尽量通过温和的方式调节,一个人静静,出去跑步或者睡觉都是可以的,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才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发脾气。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Jasper因为走路慢而“惹怒”爸爸。
陈小春不停地催促儿子:“Hurry up !”
而Jasper则对爸爸喊话:“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陈小春愣了几秒,没想到儿子会这么说原本“黑”着的脸,慢慢地放松了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需要控制,连忙对儿子说:“I am so sorry.”
如果我们因为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和孩子发脾气,一定要立即停止,并放下父母的架子,及时道歉。
蔡康永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其实,发脾气就是一个人正常情绪表达,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会有自己的脾气。
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孩子小情绪的时候,要记得正视这件事,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理的方式去表达情绪。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怕我发脾气”,这样他们可能会经常“发脾气”。
如果孩子因为一些无理要求而发脾气,我们一定要坚守底线,让他明白,不是任何时候发脾气都管用。
在孩子的心里,慢慢建立规则,不能把发脾气当做手段。
可能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具体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应对方法也会不一样,但有一点,就是要有爱和耐心。
孩子需要爱,尤其是他们最不可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