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远东多个投资项目停摆 国门亟待开放恢复两国经贸合作
冠状病毒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各种项目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防止病毒跨境传播,中俄两国国门紧闭,因此远东与中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已经基本停滞。人员流动受到限制首先影响到了中国对俄劳务输出。远东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农业领域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极大。俄罗斯即将进入秋收季节,如果劳动力短缺不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农业损失将十分惨重;其次,人员流动受到限制对远东的旅游业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第三大中国游客去往俄罗斯旅游的目的地。去年,来到远东旅游的中国游客近40万人,极大的拉动了远东的经济发展,但是今年的远东旅游业却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彻骨寒意。
远东与中国之间的货运贸易并未停止,但中国方面对俄罗斯入境中国的货车进行严格的防疫检查,造成车流量大大减少。从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口岸、东宁-波尔塔夫卡口岸、珲春-克拉斯基诺口岸这几个检查站的情况来看,每天来自中国或者远东的货运车辆仅有30~40辆,远远少于疫情前。
严格的防疫措施和经济下滑不仅对市场的供应端产生了影响,对需求端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远东和中国市场的需求在疫情期间双双下降。
疫情对远东与中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严重影响直接反映在双边贸易额的减少上。根据俄罗斯海关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远东地区外贸总额约为73.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23%;其中,远东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为72.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23%;进口额约15.64亿美元,增长3.23%;出口额约57.51亿美元,下降16.83%。一季度远东与中国的贸易总额约为18.98亿美元,同比下降20.52%,从中国的进口总额约为6.93亿美元,同比下降20.16%,对中国出口约为12.05亿美元,下降20.72%。
一季度滨海边疆区进出口总额为17.78亿美元,增长2.3%。其中出口总额为7.71亿美元,下降1.15%;进口总额为10.07亿美元,增长5.51%。滨海边疆区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为8.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02%。其中对华出口额为4亿美元,增长1.52%,自中国进口额为4.96亿美元,下降19.09%。中国是滨海边疆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占同期滨海边疆地区外贸总额的50.6%。
但是,疫情只是偶然因素,中国与俄罗斯远东经济合作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疫情趋缓,直至最终研制出疫苗战胜病毒,俄罗斯远东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将迅速反弹,实现V型逆转。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两国有序的复工复产,都为恢复和发展远东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控制住了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播的国家,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基本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俄罗斯也在6月份开始了复工复产计划,并且俄罗斯政府最近还推出了经济复苏计划,政府计划在两年内分三个阶段投入约5万亿卢布用于拉动经济。
尽管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衰退,但中国仍然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来投资国、也是俄罗斯远东最受瞩目的项目—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的第一大企业入驻国。此外,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因为疫情暂时停止投资的项目也即将回到正轨,这些大型投资项目将在疫情缓解后陆续启动。其中包括与纳霍德卡钾肥公司合作的年产180万吨甲醇项目(总额15亿美元)、在大卡缅市兴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总额超过20亿美元)、在米哈伊洛夫区的粮食仓储物流中心项目(项目总额2000万美元)。中方大型企业对位于楚科奇的巴依姆超大型铜矿开发项目也表现出了浓厚的投资兴趣。
所谓“危机”,向来是“危”、“机”并存,有困境就有机遇。在疫情期间,俄罗斯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新领域正面临重大机遇。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消费都为中俄的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以及5G的发展、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近年来积攒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经验,而且中国有着领先世界的5G技术,因此两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值得期待。
疫情还迫使俄罗斯政府暂时简化了行政程序,如果这一程序得到固化,那么将十分有利于改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进而起到进一步吸引中方企业的作用。
除了提高政务效率,远东口岸的硬件设施仍有待升级。远东对华口岸设施陈旧老化,导致通关效率低,极大的制约了中俄贸易畅通,疫情期间这一弊端暴露的尤为明显。今年5月,俄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明确要求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因此中俄双方可以此为契机,推动口岸的升级改造,为扩大合作打好硬件基础。相信,疫情带来的冲击只是暂时的,危机之下更蕴藏着宝贵的机遇。后疫情时代两国的经济合作正蓄势待发。为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了拯救俄罗斯远东的经济困难,中俄两国国门亟待开放,在保障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恢复两国人员流动,重启各大投资项目,再现远东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