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失联的应城籍抗日老兵何开甲
何开甲,湖北应城田店人,字舒安,1910年生,家族经商,家境较殷实,自小接受了严格的旧式教育,文化及书法功底扎实。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胡宗铎、陶钧部,入该部随营军官学校,蒋桂战争后,该校学生整体并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1930年毕业,是二大队五中队学员,(二大队大队长为周振强;五中队中队长为陈大庆,陈后官至国民党军上将,台湾“国防部长”),与应城陈河籍的杨德修为同期同学(杨为二大队六中队学员,后为国民党军少将,1984年回大陆定居,已去世),1933年参加了国民党军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后于八十八师服役。
此时日军已经侵占东北,进而觊觎华北,民族危亡,犹如累卵,作为中国军人,何开甲与广大爱国军人一样,对日军充满愤恨,时刻准备抗战,这些在早年老家保留的他的大量手稿可以充分感受,在这些手稿里,有谱上曲子的抗日歌曲,也有大量随笔,心得,皆为军中生活记载,表达抗日报国的强烈愿望,还有一些诗词作品,抒发对湖北应城老家和家中父老的眷恋和牵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何开甲身为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中下级军官,随军开赴上海前线参加淞沪会战,战前从前线寄家书回家,(由于战事和邮路的关系,此家书在1938年家人才收到),家书云:“..抗战已然爆发,正在前线……当此亡国灭种关头,身为军人,自当身赴国难,奋勇争先,……然实力对比悬殊,战况极其惨烈,以后有信回家则人在,无信回家则无人......”家信大意如此,但后两句,其弟何应达数十年后仍记忆犹新。自此信后,何开甲即踪迹全无,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
抗战期间曾有军中同乡带信称,何开甲在上海的战事中为国牺牲,当时他骑于马上,为日军飞机炸弹击中。由于1938年后,应城于武汉陷落不久即为日军占领,国民政府即便有抚恤文书,也无法投送,何况当时战事极其紧张,估计当局无法办理抚恤文书。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又起,致使何开甲的下落一直没有确证。
淞沪会战为抗战中最为激烈的大会战,中国军投入超80万人,且多为中央军精锐部队,日军投入近25万人,双方百万大军在上海河网纵横的狭窄地带反复鏖战三个多月,伤亡极其惨重,史称“血肉磨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军每日几乎损失一个师,此役中国方面伤亡超30万人,阵亡校尉级军官近千名,将级军官14名,何开甲作为中下级军官,始终在第一线带兵战斗,以其战前赴死成仁之决心,本人牺牲于淞沪抗战前线的消息应为属实,即使算失踪人员,在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的今天,应该认定为为国牺牲。
何开甲有兄弟三人,二弟何应达,号长春,1912年生,2002年去世,目前子嗣大部均在湖北省荆门市生活。三弟何应璋,1928年生,现健在,居住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县,子嗣均在浙江省生活。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何开甲105岁诞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其二弟已去世,三弟已近耄耋之年,家人殷切希望,家乡政府和家乡父老能给这个抗战老兵一个结论。
何开甲作为国民党军官率部参加抗战,是为毫无悬念的事实;抗战爆发后他向家中父母亲人表明精忠报国的决心,并以决死的气概投入战场,并也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以淞沪会战战斗之烈,伤亡之众,何开甲为国战死,也应该是无疑义的事实。
整个抗战中,据统计,国军伤亡323万余人,其中战死133万余人,失踪13万余人,因伤病死亡42万余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当时政府工作的不健全,烈士中有名有姓有迹可查的是很小的部分,大部分烈士没有坟茔,没有墓碑,大多数烈士的父母没有见到遗体,没有见到骨灰,没有得到抚恤,甚至没有烈士的音信,这是真正的家之殇,国之殇,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里,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流血牺牲,但是功劳簿上没有他们的名字,纪念馆(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纪念仪式上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是这个民族真正的无名英雄,何开甲也是这样的无名英雄。
我们应该永远记得他,纪念他。
(注:此文涉及何开甲生平的叙述,均依据何开甲留存家中的文字资料,还有其二弟何应达早年口述,何开甲侄孙何靖川提供,201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