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然地理认知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导读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而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对人类有用的部分。资源开发利用如若不能做到适度与合理,必将引起整体环境的改变;而地理环境系统整体的改变也会影响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因此,做好自然资源工作需要强化自然地理认知。
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
国土空间自然本底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构成国土空间的是陆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人类活动结果。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并非一定可资利用,因此不能将国土空间绝对等同于耕地、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表征。此外,自然资源生态过程意味着,当把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作为资源开发时,会使其他因子发生变化。将自然地理要素作为分析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更能体现国土空间的生态本质。
以自然地域单元调查
作为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
所有陆表自然资源依存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基础应该是自然地理环境调查。由于我国自然地理区划已有大量成果,需要细化1∶1000~1∶250000的“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类型调查。以此为基底,进行相应比例尺的陆表自然资源调查,其下关联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
自然地理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部门/单要素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侯学煜先生于1963年进行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全国自然区划,周立三院士于1981年主持编制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耕地质量分类指标体系第一层级的区划宜在综合自然地理分区的基础上,考虑光、热、水、土等因素,综合粮食生产的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影响,进行地域系统划分,而不是简单照搬自然地理区划。
国土空间规划要加强要素
耦合作用和空间尺度分析
国土空间治理以国土空间分析为前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对资源利用的适配性限制,以及资源利用对空间规律尊重不够等,目前,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存在空间不足导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矛盾尖锐,利用保护水平不高导致空间开发质量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较低等问题。需要在认知国土空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和相互作用、空间尺度、演替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人地耦合空间系统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驱动机理和调控效应,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五位一体要求下,通过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实现人地和谐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双评价”要关注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赖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态与地理系统过程。分析同一生态系统时,由于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大小不一,结论往往差别很大,上、下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也常常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从自然生态系统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分析不同尺度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与联系,科学认知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从而得出“双评价”的合理结论。
土地整治要认知演替规律
科学界定整治范围
认知土地演替过程。土地不仅包含陆表上下一定厚度内的全部自然要素,也包括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由于土地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以及人类活动的改造,各种土地上都发生着特有的演替过程。物质能量交换或人为扰动的强度在不同地段存在差异,同种土地演替即存在不同步的可能,于是,在一定范围内会同时存在处于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地类型。将其按照演替的顺序联系起来,就能再现土地演替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认知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的基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是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尺度。自然地理系统包含生物群落、生境和处境,构成比生态系统更高一级的系统。由于生态系统的很多生态学过程发生在跨越行政边境的空间尺度,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分析土地组成结构、演替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按照自然地域单元的整体性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范围为空间尺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