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蒙针度》序言
作者 聂振弢
所谓大道至简。天下事,就两件,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教育也就两件:教什么?怎么教?如此而已。
就教什么的问题,中国教育最突出之点,就是把人文思想、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如何做人、塑造人格放在首位。就怎么教的问题,特别重视的是扎根教育、奠基教育,即童少年时代的早期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启蒙教育。
幼童时代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少年时代的“四书五经”,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自唐宋以来,千百年来,硕学大儒、高官显宦,无不出于此门!而由此打下的童子功,熔铸的金色少年,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用无穷。
启蒙教育大体分这么几步,诵读、识字、书写。阅读背诵,越早越好,从儿童开口说话即可开始。甚至更早,即可给婴儿读书讲故事、吟诗唱歌……熏陶渐染之功,是出乎想象的!有人讲,说自己是最没出息的。在这里,我很想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的外祖母出生于进士之家,他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清末的进士,外祖母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了。我出生以后,外祖母视如掌珠,爱如怀宝。听母亲说,那时,我一哭,外婆就讲故事,一讲故事,我就不哭。我就是在故事里泡大的。《说岳全书》、《杨家将》、《七侠五义》、《封神榜》、《八百老虎闹北京》等等。既繁且博,亦俗亦雅。现在回头想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中两部书,一个是《聊斋志异》,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人情、人性;一个是《东周列国志》,它使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何在。这种文化的熏染刺激,竟然产生了一种“奇迹”。大家都知道男孩发育迟,女孩儿发育早,但是妹妹是周岁开口说话,我即是十个月就开口说话了。那是一个暑假,在外上学的舅舅姨姨们都回来了,唱一支民国时期的“飘荡飘荡”的歌,最后一句歌词,大家都忘了。这时候,从未开口说话的我,突然破口而出,说出了那句歌词。一家人惊喜万分:“小弢子会说话了!”当时大家都说,这首歌在孩子心里不知道已憋屈多久了,只是没有说出来!从这时候起外祖母就开始教读《神童诗》、《三》、《百》、《千》……到三、四岁时,主要的蒙学经典差不多都可以背诵了。我清楚的记得,在背诵认读当中,有一种认字的渴望,外祖母就因势利导,指文认字,渐渐认了许多字。
根据前人的统计《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蒙学经典,不重的字共2720个,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基本都认识了这些字。由此看来,这种认字之功,一般儿童在七八岁以前,都可以完成,这叫“集中识字,经典启蒙”。也就是说,在幼童时期完全可以完成3000常用字的认字教学任务。由此进入四书五经,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多大问题了。而现在的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十二册,生字量只有2680个字。从儿童诵读识字认知规律方面讲,现在的小学教材,就有些滞后了。换句话说,抑制了儿童的灵气,浪费了儿童的天才。这是很遗憾的!清代潘子生先生的《养蒙针度》,把“三百千”“ 四书”“五经”、《国语》、《国策》、秦汉、魏晋、元明文章总共8000多个字尽收其中。可以说是一部好字典。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蒙学经典”和“ 四书五经”所收的3000多个常用汉字。这对于少年儿童的识文认字有很重要的开启之功。
汉字的要素主要有四点:读音、形体、意义、用法。《养蒙针度》主要是字音、字义的用法。《养蒙针度》在注音方面,用的是直音法。即用同音字让人先知其音,这比反切更适宜儿童少年认读。比如:“人,音仁”、“ 千,音千”、“有,音友”、“扬,音养”等等。
在字形等方面,他没有用篆字及甲金文等古文字来分析文字的源流,似乎是个缺憾。但这正是它的优点所在。要知道,唐宋以来,大家读的书都是用的楷体、宋体一类的正体字。无需讲究探讨篆字怎么写,金文甲文怎么写,从笔势上追笔意,追求每个字的源头。特别是儿童,是知其“当然”即可,不必追求“所以然”者。这是一条开始识字的认知规律。现在有人教儿童学习不以经典为主,反而要求学生去背诵字典,且学习认字不以楷体为主,反而以篆字为先,强迫学生过早的去了解字形、字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是一种事倍功半的谬举。
在释义方面,讲的也是比较简明扼要。比如:“善,良也。”、“昔,往日、前代也”、“义,事之也。”、“玄,妙也。”等等,这是实词方面的解释。而虚词方面的解释,比如:“之,语助词。”、“乎,疑词,语之余也。”、“焉,语终之词。”、“也,决词。”等等。这就牵涉到了语法功能即语用的问题。此外,还涉及到了异读、异义和不同词性、不同用法的问题。比如:“教,音较,训也,又平声。”,“教”有去声和平声两读;“读,音豆,凡经书成文语绝处曰句。语未绝而点分以便诵读,曰读。”,这里是句读的读,就是现在写的“逗”字;“之,语助词。又往也,适也。”,“往也、适也”就指出了“之”字不同的词性和意义;“而,汝也,又助语发端之始。”,“汝也”就是第二人称“你”,“助语发端之始”就是顺连或逆连的连词。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是顺接连词。“人不知而不愠。”这是逆接连词。
总之,《养蒙针度》基本具备了现代词典的功能。当然,从词典学上说其中还有不少可商榷之处。但是,用于儿童识字,已经很好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它在那个时代对国学识字教育是有其贡献的,即使用于现在也不失为一部国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南首尔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大使",英国威尔士大学汉学院首席教授。⊙系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儒学会讲师团名誉团长,《作文指导报》创始入。
⊙三十多年来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以及韩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义务讲学三干余场,2015年5月29日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多元文化融合论坛"作《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专题发言,产生强烈的反响,得到很高的评价。
⊙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中原儒学教育十大人物奖,2013中国好教育正能量奖,2018年首届大国良师"称号。
关于《养蒙针度》
作者,潘子声,江苏常熟市人,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志向高尚,淡泊名利,隐居乡野,受亲朋好友的委托,开馆授徒,甘愿做一蒙师(私塾先生)。
当时的私塾界,也同今天的“儿童读经”一样,很多塾师重读诵而轻识字。读经不识字,读经成文盲,古今一病。潘子声先生对此现象十分痛惜,他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私塾教育的经验,把私塾必读经典中的文字,去同存异,摘录成册,梳理注解,如珠穿线,一目了然,最终编撰而成《养蒙针度》。《养蒙针度》囊括了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从《古文观止》到《历朝东捷录》共计16本经典教材,收录了传统经典中包含的8247个不重复的汉字。如果认识了这8247个汉字,不仅能够通读上述16本经典,还能通读中国传统几乎所有的经典。
《养蒙针度》分三部分:序言、凡例说明与正文。(一)序言主要由孙苍璧先生介绍作者潘子声先生与成书的缘由,以及对《养蒙针度》的评价。(二)凡例,则是作者对本有关内容与使用方法的说明,其中凡例的第二与第三主要介绍了字卡的制作与学习方法,读者可以亲自尝试。正文中每个部分,都是对不同常见私塾教材中的不二字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