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蒙针度》序言

作者 聂振弢

所谓大道至简。天下事,就两件,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教育也就两件:教什么?怎么教?如此而已。

就教什么的问题,中国教育最突出之点,就是把人文思想、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如何做人、塑造人格放在首位。就怎么教的问题,特别重视的是扎根教育、奠基教育,即童少年时代的早期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启蒙教育。

幼童时代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少年时代的“四书五经”,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自唐宋以来,千百年来,硕学大儒、高官显宦,无不出于此门!而由此打下的童子功,熔铸的金色少年,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用无穷。

启蒙教育大体分这么几步,诵读、识字、书写。阅读背诵,越早越好,从儿童开口说话即可开始。甚至更早,即可给婴儿读书讲故事、吟诗唱歌……熏陶渐染之功,是出乎想象的!有人讲,说自己是最没出息的。在这里,我很想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的外祖母出生于进士之家,他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清末的进士,外祖母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了。我出生以后,外祖母视如掌珠,爱如怀宝。听母亲说,那时,我一哭,外婆就讲故事,一讲故事,我就不哭。我就是在故事里泡大的。《说岳全书》、《杨家将》、《七侠五义》、《封神榜》、《八百老虎闹北京》等等。既繁且博,亦俗亦雅。现在回头想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中两部书,一个是《聊斋志异》,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人情、人性;一个是《东周列国志》,它使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何在。这种文化的熏染刺激,竟然产生了一种“奇迹”。大家都知道男孩发育迟,女孩儿发育早,但是妹妹是周岁开口说话,我即是十个月就开口说话了。那是一个暑假,在外上学的舅舅姨姨们都回来了,唱一支民国时期的“飘荡飘荡”的歌,最后一句歌词,大家都忘了。这时候,从未开口说话的我,突然破口而出,说出了那句歌词。一家人惊喜万分:“小弢子会说话了!”当时大家都说,这首歌在孩子心里不知道已憋屈多久了,只是没有说出来!从这时候起外祖母就开始教读《神童诗》、《三》、《百》、《千》……到三、四岁时,主要的蒙学经典差不多都可以背诵了。我清楚的记得,在背诵认读当中,有一种认字的渴望,外祖母就因势利导,指文认字,渐渐认了许多字。

根据前人的统计《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蒙学经典,不重的字共2720个,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基本都认识了这些字。由此看来,这种认字之功,一般儿童在七八岁以前,都可以完成,这叫“集中识字,经典启蒙”。也就是说,在幼童时期完全可以完成3000常用字的认字教学任务。由此进入四书五经,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多大问题了。而现在的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十二册,生字量只有2680个字。从儿童诵读识字认知规律方面讲,现在的小学教材,就有些滞后了。换句话说,抑制了儿童的灵气,浪费了儿童的天才。这是很遗憾的!清代潘子生先生的《养蒙针度》,把“三百千”“ 四书”“五经”、《国语》、《国策》、秦汉、魏晋、元明文章总共8000多个字尽收其中。可以说是一部好字典。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蒙学经典”和“ 四书五经”所收的3000多个常用汉字。这对于少年儿童的识文认字有很重要的开启之功。

汉字的要素主要有四点:读音、形体、意义、用法。《养蒙针度》主要是字音、字义的用法。《养蒙针度》在注音方面,用的是直音法。即用同音字让人先知其音,这比反切更适宜儿童少年认读。比如:“人,音仁”、“ 千,音千”、“有,音友”、“扬,音养”等等。

在字形等方面,他没有用篆字及甲金文等古文字来分析文字的源流,似乎是个缺憾。但这正是它的优点所在。要知道,唐宋以来,大家读的书都是用的楷体、宋体一类的正体字。无需讲究探讨篆字怎么写,金文甲文怎么写,从笔势上追笔意,追求每个字的源头。特别是儿童,是知其“当然”即可,不必追求“所以然”者。这是一条开始识字的认知规律。现在有人教儿童学习不以经典为主,反而要求学生去背诵字典,且学习认字不以楷体为主,反而以篆字为先,强迫学生过早的去了解字形、字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是一种事倍功半的谬举。

在释义方面,讲的也是比较简明扼要。比如:“善,良也。”、“昔,往日、前代也”、“义,事之也。”、“玄,妙也。”等等,这是实词方面的解释。而虚词方面的解释,比如:“之,语助词。”、“乎,疑词,语之余也。”、“焉,语终之词。”、“也,决词。”等等。这就牵涉到了语法功能即语用的问题。此外,还涉及到了异读、异义和不同词性、不同用法的问题。比如:“教,音较,训也,又平声。”,“教”有去声和平声两读;“读,音豆,凡经书成文语绝处曰句。语未绝而点分以便诵读,曰读。”,这里是句读的读,就是现在写的“逗”字;“之,语助词。又往也,适也。”,“往也、适也”就指出了“之”字不同的词性和意义;“而,汝也,又助语发端之始。”,“汝也”就是第二人称“你”,“助语发端之始”就是顺连或逆连的连词。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是顺接连词。“人不知而不愠。”这是逆接连词。

总之,《养蒙针度》基本具备了现代词典的功能。当然,从词典学上说其中还有不少可商榷之处。但是,用于儿童识字,已经很好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它在那个时代对国学识字教育是有其贡献的,即使用于现在也不失为一部国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南首尔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大使",英国威尔士大学汉学院首席教授。⊙系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儒学会讲师团名誉团长,《作文指导报》创始入。

⊙三十多年来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以及韩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义务讲学三干余场,2015年5月29日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多元文化融合论坛"作《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专题发言,产生强烈的反响,得到很高的评价。

⊙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中原儒学教育十大人物奖,2013中国好教育正能量奖,2018年首届大国良师"称号。

关于《养蒙针度》

作者,潘子声,江苏常熟市人,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志向高尚,淡泊名利,隐居乡野,受亲朋好友的委托,开馆授徒,甘愿做一蒙师(私塾先生)。

当时的私塾界,也同今天的“儿童读经”一样,很多塾师重读诵而轻识字。读经不识字,读经成文盲,古今一病。潘子声先生对此现象十分痛惜,他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私塾教育的经验,把私塾必读经典中的文字,去同存异,摘录成册,梳理注解,如珠穿线,一目了然,最终编撰而成《养蒙针度》。《养蒙针度》囊括了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从《古文观止》到《历朝东捷录》共计16本经典教材,收录了传统经典中包含的8247个不重复的汉字。如果认识了这8247个汉字,不仅能够通读上述16本经典,还能通读中国传统几乎所有的经典。

《养蒙针度》分三部分:序言、凡例说明与正文。(一)序言主要由孙苍璧先生介绍作者潘子声先生与成书的缘由,以及对《养蒙针度》的评价。(二)凡例,则是作者对本有关内容与使用方法的说明,其中凡例的第二与第三主要介绍了字卡的制作与学习方法,读者可以亲自尝试。正文中每个部分,都是对不同常见私塾教材中的不二字进行说明。

(0)

相关推荐

  • 训蒙骈句 序言

    训蒙骈句  序言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诗文散佚,仅此篇存世.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 ...

  • 王阳明《训蒙大意》:圣人教你如何培养好孩子 。

    一个人,成为父母不难,难的是做父母,即承担起培养好孩子的重大责任.教养孩子的关键在于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就对人生的影响来说,于此而差,则无往而不差:于此而错,则无往而不错,可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而王 ...

  • 《中国医学归元》---序言

    中国文化浩浩汤汤,繁若星辰.究其原,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后出易,医,道,儒,墨,五家文化形态,而以子,史,经,集,别,杂,总分为六大类别.医,即医家,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全世界人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5)

    十三枳实 枳实,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破结气,消坚积,泄湿热,除火邪,结胸痞满,痰癖症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 {枳术汤}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2)

    三大黄 大黄,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泄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除腹满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郁滞热而生,戊土之不降,是以大黄扫腐败,去宛陈,荡除旧痹而为之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6)

    十六附子 附子,辛温之性,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入水府而暖水泻湿,走中宫而除寒温脾,补续将断之阳根.手足厥冷之途,脏腑阴滞之痛,踝膝挛拘,经脉寒瘀,浊阴逆上,回哕噫,提清阳,止于胀满. {附子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1)

    一 桂枝 桂枝,辛温之性,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通经络而达营郁,解肝木而化郁热,调木气风邪,升土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善止通楚,常去湿寒而开痹涩. {桂枝汤}   桂枝三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中国药学篇

    上篇 中国药学,基于阴阳五行所生,故有自己独有得功用标准,非西方药学可比,药物运行机理不同,焉能用同一机理.中国药学,在近世的发展成就,莫过于中药注射法的应用,这是中国医学借鉴西方药学的优点,创新式的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归元篇

    上篇 既知阴阳五行为中国文化之本原,后文化发展出易,医,道,儒,墨五家,随后文化分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门派种类,然而本原不出此五家之本也. 医家, 是中国医学本原,是传承文化载体,以文化储备为基础,以医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7)

    十九泽泻 泽泻,咸寒之性,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泻湿而利水,利小便,善通淋,消气鼓,除水胀,膈噎反胃之常,眩冒燥渴之备.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