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不设限》:破除思维定式,引爆想法和创意,你永远都有选择

2020年快要过去1/3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直到现在还很让人感到焦灼。

过去的这两个月,裁员和降薪的例子不断在身边发生,有的是思维和能力太单一,缺乏危机意识,裁员优先轮到你;有的是受疫情影响公司业务实在不行,只能发你一个最低保障工资,最后逼得你不得不走。

期间有一位叫蒋文强的武汉保洁志愿者引起了我的注意。2月12日,蒋文强乘坐了一辆经过武汉的高铁去长沙出差,没想到他乘坐的8号车厢全是回武汉的人。

到了武汉站,8号车厢的人都下车了,因为疫情的原因,蒋文强也不得不下车。一下车,他就陷入了极大的困境:高铁站不再售票了,出租车也打不到,甚至连酒店也住不上。

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束手无策,只能等着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怨天尤人,我们看到有一些人直接就流落街头或者夜宿公园,靠着民警救济的泡面过日子。而机智的蒋文强却通过转换自己的思维,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成为了武汉抗议一线的英雄。

当时蒋文强想着自己肯定是走不了了,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和住的问题。那要解决吃和住肯定就要给别人提供价值,但现在找工作肯定是不可能了,他就想到了志愿者。

在他搜索志愿者的时候,果然招聘信息下方出现了“包吃包住”四个字,一下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就这样,他找到了一份在武汉第一医院隔离病房打扫卫生的工作,除了包吃包住,一天还有500的报酬。

哈佛商学院MBA、美国咨询大师弗朗斯·约翰松在《思维不设限》一书中敏锐地指出:“既然时代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无法避免,那我们就想办法从中获益!”

所以,当我们置身于现在这个复杂且不确定的时代中,我们不能只靠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单点思维来看待问题,而要打破我们的思维壁垒,从多点去思考、多角度去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实现认识和能力的升级。

01、如何理解“联想壁垒”,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心理学家们认为:

人的大脑是由一条联想链条组成,这些思维链条环环相扣,且往往集中在同我们自身经验有关的领域。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在相同的场景中想到的东西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沿着一条最简单的路径产生联想,那就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大多数人的联想链条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之内,是可预测的。

创造力问题的先驱J.P.吉尔福德曾做过一个研究:他让800多位受访者回答一个问题:当你读到“脚”这个单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

得到最普遍的答案是“鞋”,其次是“手”、“脚趾”、“腿”。86%的受访者都回答了其中一个词。仅有一名受访者回答了这些词语:老鼠、雪、物理学、帽子。

所以,联想壁垒阻碍了我们创造力的发展,约束了我们的横向思维能力。虽然它帮助我们迅速地得出了结论,却也使我们不再下意识地对假设进行质疑。很多时候,你不是没有选择,只是你没有选择让自己去拥有更多的选择。

看过《奇葩说》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观众是最“善变”的。只要正方几句话,观众就开始一边倒地支持正方,反方再来几句话,观众又呼啦啦跑过去一半。

而《奇葩说》里的辩手,他们的思维壁垒是比较低的,看待问题时不会拘泥于一种观点,特别是团队里不同的辩手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以你会觉得正着说有理,反着说也有理。其实只要脑洞够大,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都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联想壁垒除了和我们的过往经验、知识背景有很大关系外,还和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有关系,而发散性思维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引爆更多的想法和创意。

我在刚开始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总是要绞尽脑汁去想和中心词相关的一些概念或事物,直到后来我接触到了“原点引爆图”。以一个关键词为原点,从这个词出发,不断发散思维去联想出更多的关键词,就会发现所有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所以,面对一个问题或困境,我们也要意识到解决方法肯定不止一个,我们要学会采取多个视角,把一些看似与问题毫不相干的观点或案例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的火花。

02、为什么说打破思维壁垒,才能实现我们的认知升级

《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话: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我们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局面时,一定要学会转换思维。

1、两种思维类型:固定型单向思维与成长型交叉思维

本书的作者约翰松在《美第奇效应》一书中有写到:

当你踏入各个领域、学科和文化形成的交叉点时,你便能够将现存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出一系列的创意。

也就是说,我们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壁垒,跳出单一的领域,将不同的学科和文化有机结合,寻找交叉点,在交叉点上产生非凡的创意。

而我们大多数人固有的单向思维模式和多元化交叉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向思维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可预测和计划好的步骤,逐步推进事情的发展。

比如,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和程序进行改良,从而提高效率;设计市政工程时,规划者们可以借鉴其他工程的经验,就能得到一个改良版的方案。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选择通过精进职业技能和增加专业分工来践行单向思维。

那么,多元化交叉思维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们不断地朝不同方向跳跃和组合,以这样的方式改变某一个领域和世界。

比如电视机,其实就是收音机和电影的结合,这种交叉产生出了电视机。而电影呢,其实就是照相机和话剧的结合,就产生出了电影。现在的智能手机,其实就是普通手机和液晶电视的结合,产生出了智能手机……

交叉性创新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像单向创新那么高,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都可能完成,但它带来的改变却可以是开天辟地的。只有踏上交叉点,你才能摆脱思维的羁绊,新颖、有创意的思想会想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

2、看似彼此毫不相干的事物,实际是没有参透事物之间的联系

1960年,哈佛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Principle):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认识的两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

其实,不管是人类社会的形成方式,还是我们人体细胞的构成、网页间的连接方式,甚至恐怖分子之间的互动,都是有着很大的连结和交叉点的。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来自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创造这崭新的科学研究共同体,推进的项目有着无可限量的未来。

回到十多年前,我们可能无法将出租车和移动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就是现在的滴滴打车;我们可能无法想到传统餐饮和移动互联网的交叉点,而现在的美团、饿了吗就是两者交叉的产物。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实际上却相互联系,这完美地反应了交叉点的存在。未来,我们还会将看到更多类似的故事,源源不断,随处可见。

《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专栏作者汤姆·弗里德曼说:“今天,政治学、文化、技术、金融、国防以及生态学之间的传统界限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模糊。”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纵横交错的世界,我们需要从中找到交叉点。

03、想要提升思考力,最好的方法是先想出很多的主意

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与和平奖两项桂冠的著名学者莱纳斯·鲍林说过:”想要得到一个好主意,最好的方法是先想出很多的主意。“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过的,这些交叉点上组合的爆炸会带来众多潜在的突破性思维。

但这不是自发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抓住这些存在于交叉点上的无数机会。具体如何做呢?

1、主动思考,持续产生多点思维上的指数级想法

詹姆斯·亚当斯在其著作《创意人的思考》中有提到这样一种情况:

当人们想要针对某个问题找到替代解决方案时,人们往往会陷入两难抉择,这是因为你人对于产生大量的想法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犹豫。

比如当一家砖厂的销售额锐减,厂家开始征求砖头的新用途,以改善销售惨淡的境况时。大多数人可以写出3-6种答案,像砖头可用来砌墙、造房、搭烟囱、铺设人行道等等。

你可能会打破传统想出砖块的几个非典型用法,但有些想法你也许不会写下来,因为你觉得那些想法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一心等着”真正的好主意“蹦出来。可是事实往往事与愿违,那些所谓的好想法似乎永远也不会到来。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采用”批量处理“的方式来应对某些任务。在煮土豆的时候,我们会把所有的土豆都先剥皮,然后同一时间下锅,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剥皮煮熟,因为那样做显然费时费力又不讨好。

但为什么在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这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呢?我们总是一条道走到黑,搞明白这个想法彻底行不通时才改变思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先收集尽可能多的想法,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评估、挑选,将交叉点上的能量发挥到最大,而且要努力抓住哪些奇特的想法。

回到我们刚才的例子,你应该让自己至少列出不少于30种砖头的用途。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强迫你想出比你脑子里平淡的主意更多的点子。而且很有可能第一个闪进脑子里的想法是最普通的,越后面的想法很有可能更有创造力。

所以,你想要有比别人更好的主意,不妨多给自己一些选择。有了一个目标以后,先规定自己要想出多少个主意,再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最后再来考虑你的主意是否能奏效。

我自己有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可以随时记录我的灵感清单和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每当我想做一件事情时,就会先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然后针对这件事情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灵感。

当记录了30天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碎片时间产生的想法,其中有很多就是当我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马上就能用的。

迈克·欧菲尔德在进行了2300次录制后才有了《管钟》这张唱片;托马斯·爱迪生在进行了9000多次实验后才发明了电灯泡。实际上,爱迪生每隔10天就要求自己想出一个小发明,每隔6个月就要让自己创造出一个大发明。

所以,要想实现创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要先打破思维定式,尽可能多地去尝试,给自己设定一个数量上的目标,主动地在多方面去产生更多的想法。

2、搞定头脑风暴,创造出好主意和创意

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亚历克斯·奥斯本,在其1957年出版的著作《实用的想象》一书中首次提到:

头脑风暴法是一个群体尝试解决问题时可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群体所产生的想法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可见,当我们想要有一些创新的想法或更好的主意时,头脑风暴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之一。

这一次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开始转为线上办公,虽然一开始有些许的不适应,但后来看到很多身边朋友反馈都说,线上开会和讨论的效率绝不亚于线下办公。

其实,奥斯本早在很多年前就通过研究表明,线上”虚拟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得出的想法比面对面”真实“组织的人们得出的想法多上将近一倍。

虽然说头脑风暴的过程往往很有趣,也能够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但它毕竟是一种工具和技巧,需要我们严肃地对待它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往往就能极大地提高头脑风暴的效率:

1、在组织头脑风暴前预留出15-20分钟,让小组成员在碰面之前先独立思考一阵子;

2、把小组成员召集在一起讨论时,不要让他们一个个照本宣科地年提纲,要热情主动地去沟通想法;

3、组织者要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并掌握好节奏和气氛;

4、讨论临近结束时,组织者要把从每个人那里获得的想法记录加来,并请大家讨论大部分的想法。

我在有一次上线下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尽可能多地去想出回形针的用途,一开始我只能想出两三个。后来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最后在小组里得出的结论自己都不敢相信:

  • 当对方说到他的职业是一名医生时,我会想到回形针可以用于气道梗阻时的抢救;
  • 当对方说她的职业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时,我会想到可以给孩子绘制一本以回形针为主题的绘本;
  • 当对方说她的职业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时,我会想到回形针可以用于服装上的图形设计和饰品搭配。

以上还仅仅是职业这一个维度经过头脑风暴创造出来的想法,如果再结合我们上一点提到的多点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真的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想法。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老师,每一次学期开学时,同一教研室老师都要开会对本学期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但是有很多新教师是有所顾忌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年资比较高的几位老师虽然会各抒己见,但他们的想法往往趋于一致。

后来,我们就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称为”书面头脑风暴法“,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头脑风暴法的弊端,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在讨论开始时,每个人会在自己面前的纸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将纸揉成一团,扔到桌子中间,再去拿其他人的题纸。读过其他人的想法以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想法,然后再把题纸扔回桌子中央。

如此循环往复,每当一个人从桌子中央拾取他人的题纸时,都会读到此前的想法,并设法把它们联系起来,由此触发新的灵感。因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这样的头脑风暴很好地解除了部分人原有的一些顾虑。

所以,善用头脑风暴可以很好地扩展我们的思维视野,突破我们个人的思维壁垒,在与他人思维的交叉点中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通过良性循环产生海量想法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在其著作《天才的源泉》中解释了产出和成功的关系,他表示:

思维创新者不是由于获得成功而实现产出,而是因为有产出所以成功。新颖想法数量上的大幅提高,最终必然导致思想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成功的创新人士是怎样产生海量想法的?常见的答案是,这些人实现了“良性循环”。过去的成功为未来的突破埋下了种子,并带来更多机会。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当时成绩中等,后来毕业后读了研究生,进入了国内相关领域非常有名的导师团队。因为名声赫赫的研究机构和强大的导师团队,她接下来一路开挂,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4篇国际SCI论文,协助导师申报了一项国家级课题。

而这些又让她进一步获得了多方的人脉资源和研究资助,现在她已经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资助成为了一名公派留学博士。所有这一切都会进一步巩固“良性循环”,导致她接下来发表的优秀论文越来越多,课题的研究资助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多时候是有随机性的,有时候过去的成功未必能带来未来的突破。实际上,我这位同学还写了好几篇文章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甚至投稿到杂志社以后就石沉大海了 。

同样,实现突破性思维你创新的人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毫无意义的想法。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所流传下的曲目仅占他们创作的全部作品的35%;我们看见的毕加索的作品只占他全部作品很少的一部分;爱因斯坦所著的大部分论文如今也不为人所知。

所以我们说,成功的思维创新者都是“大规模生产者”。因为交叉性思维是不同概念随机结合产生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这种结合越随机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想法。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找到我,信誓旦旦地说要和我一起写书影评,结果过了不到两周,她就和我说她发现自己不适合写作,想要放弃了。当时我对她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没有写满100篇书评就不要说自己不会写书评,也不要说自己会写书评。

西蒙顿曾在他的研究中表明:创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关系的。换句话说,要想写出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论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写出比你身边朋友数量都多的论文,只有当发表的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后,写出优秀论文的概率才会大大提高。

拿我自己举例子,在刚刚开始头条写作的时候,每天写一条微头条都要好几个小时,所以往往一天或两天的时间才能写出一条,爆款的概率还很低。

后来参加了官方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并且写得多了以后,有一个星期我给自己定了每天至少写5条的目标,结果那一个星期我的爆款率也是最高的,甚至写出了好多条百万级别的微头条。所以我最高产的时候也是我阅读量最好的时候。

实际上,科学家、艺术家们最有可能创造出最好作品获得最大贡献的时候,也正是他们最高产的时候。所以,破除思维限制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产生新想法,而后又可以通过良性循环来产生海量的想法。

总结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理由也更有必要去寻找交叉点,学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知识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交融。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多元化的思考以交叉点作为支点撬动更大的力量

幸运只会降临到那些思想开放、愿意探索其专业知识领域之外的人身上;机会只会留给那些能够冲破各种壁垒,且屡败屡战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

想要有效提升思考力,占领多元思考的创新制高点,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尽可能多地先想出更多的主意。具体如何做呢:

1、主动思考,持续产生多点思维上的指数级想法

2、搞定头脑风暴,创造出好主意和创意

3、通过良性循环产生海量想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