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野长城穿越~
4月10日兴城古城游览后乘车继续前往至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晚7点多到达小河口长城脚下守城人家入住。用过晚饭后便休息养精蓄锐准备明天穿越董家口长城。
4月11日清晨我们早早起床,趁着还没开始吃早饭,在村庄里溜达溜达,山村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也很安静。沿着山路往山里走着,扑鼻而来是杏花的香气和地里蔬菜的清香。
美景怎能忘记拍照,各种美拍开始
太阳渐渐升起。看看时间我们也该回去吃早饭了。
入住的农家屋子外墙画的辽宁西沟长城示意图。
早饭后,7点多我们就乘大巴车开始了盘山路,盘山路弯度很大,崎岖通往辽宁和河北界碑交界处。
透过车窗望去这里山岭连绵,峰峦奇峭。山峰处可见敌楼相连。
辽宁省文物保护碑锥子山长城
河北省文物保护碑正冠岭长城
辽宁省和河北省界碑交界处。界碑一面辽宁,一面河北。
合影留念
由长城的重要关隘处,向东为西沟段,小河口长城。去年十一由此穿越完成了小河口~锥子山段。向西为秦皇岛市境内的董家口长城,也是今天我们要穿越的线路。
董家口长城,系明长城上的一座关口,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部,距抚宁区70公里,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
董家口长城全长8.9公里,现存完成城墙3000余米,破损的有1800余米,其余为险山峻岭,无墙。(来源百度)
去年爬过的小河口长城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她也被誉为“女性”长城。
小河口长城体现着明长城的几乎所有特点:城墙高大、坚固、美观、耐用,防御能力极强。在许多重要地段,城墙和台堡不再采用单一的土造和石造,而是采用石条打基,青砖包面,并用白灰勾缝,使整个城墙、台堡浑然一体,格外坚固。
董家口长城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最高处海拔556米,还筑有3座城堡。原来除了城堡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一带的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董家口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气势不凡,特别是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三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来源百度)。当然百度上介绍的这些我是没顾得上细看研究。
据调查考证,董家口长城要塞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这段长城筑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名“火枪手”,为稳定军心,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这些“长城后裔”尚有陈、李、耿、孙、赵、张等六姓,共计123户439人。此外,这一带山高路险,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烯少,也是董家口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原因。来源百度
长城内很长一段为景区。
景区尽头就要从野路穿行,穿过村庄,田地,经另一座山连续董家口至城子峪段。
群友穿行在农庄中
穿过树丛
树丛密集处需要从树丛下爬过。
梨花盛开
同行中应该是最大的一位69岁队友,途中为队友不断拍照留念,并用顽强的毅力坚持挑战完成今天整个线路近5个小时的穿越。为他👍
穿越6.2公里,耗时近5小时。在城子峪下撤。城子峪是长城的一个关口,城子峪村就是过去的长城城堡,
旧的关城就在村口。
长城脚下的这些村庄,都是当年从南方征集来此筑城,守城的工匠官兵及家属聚居在此,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在村里的村民都是他们的后裔。
村庄里现存很多房屋建筑都是古代飞檐特色瓦房,门楼。路过的这个老屋窗户还是糊的报纸。
风雨洗礼几百年,如今残留下来的残垣断壁的野长城都在记录着历史,记录着流逝。
两次两段野长城穿越的经历,走在长城上岁月、沧桑、磨砺、坚守……种种感觉触景而生。感受岁月,更多的是现在的踏实和美好!董家口野长城,我来了。
野长城,我还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