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民间为何流传她是一代妖后?

作者:齐云轲

(孙若微和胡善祥)

在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的俩皇后胡善祥和孙若微都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儿,一个名蔓茵,一个名蔓姝。姐妹俩在朱棣叛军攻进南京城时失散了,后来在明宫里相遇,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传奇大戏。

历史上,明宣宗确实有俩皇后,一个姓胡,一个姓孙,但她们真的是亲姐妹吗?

一、婆媳关系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仁宗时的张皇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这年朱高炽十八岁,她应该与丈夫的年龄相近或相同,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张氏聪颖贤惠,知书达理,深得公婆的欢心,朱高炽对她也很敬重,后来甚至于依赖。小两口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婚后三年,就生下了长子、也即朱棣的长孙朱瞻基。

(孙若微)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顺利夺得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后,朱高炽的噩梦却开始了。俩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不择手段地想把他们的大哥掀下台,然后取而代之。

朱高炽无法取得父亲的欢心和信任,对于弟弟们的栽赃陷害,往往百口莫辩,只好哑巴吃黄连。在这个时候,张氏一边劝慰丈夫,一边在丈夫不便出面的时候,前去寻求公公、婆婆,向他们解释事情原委经过,澄清事实,避免产生更大的误解,威胁到丈夫的地位。

所以,丈夫朱高炽很感激和敬重张氏,在即位后,马上就册立她为皇后。明仁宗在位八个多月就英年早逝了,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

张太后很重视对儿子朱瞻基的教育和培养,朱棣亲自带着朱瞻基到军中历练,她就对儿子言传身教一些道理和知识,使儿子明事理、辨是非。

(胡善祥)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朱瞻基选妃,选中了俩女孩,一个是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氏,册封为皇太孙妃,另一个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册封为皇太孙嫔。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驾崩,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以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立时有宝有册,贵妃则无宝有册,显示区别。但是,孙氏贵妃却有宝有册,令张太后不以为然,并因此对孙贵妃有看法。

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是胡皇后。胡皇后贤淑文静,很有才气,但并不清傲,对婆婆张太后十分的孝敬。张太后很疼爱胡皇后,即使后来胡皇后被明宣宗废黜了,仍对这个儿媳关怀备至。内廷设宴,张太后总让被废黜的胡皇后坐在上席,孙皇后坐在下边,令逆袭成功的孙氏很恼怒,怏怏不乐,却又敢怒不敢言。

二、后位之争

胡氏虽为婆婆张太后赏识,却不为丈夫朱瞻基所爱。被朱瞻基视作红粉知己的是孙氏。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胡氏比较文静,内向一些,孙氏活泼一些,注重打扮,长得也比较漂亮,更能吸引丈夫。

胡皇后与孙贵妃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未能生育。她身体弱,病歪歪的,生育孩子确实很困难。但是,孙贵妃却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朱祁镇。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结婚十年后,朱瞻基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长子朱祁镇出生了。做了父皇的朱瞻基简直是喜出望外,言语间,表示要册立长子做皇太子。

一些喜欢投机的大臣,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后,纷纷上奏,请求皇帝册立皇太子,早定国本,以安天下人心。

张太后见此,替胡皇后说话了,她援引前朝制度说,册立皇太子不是不可以,而是应等到嫡子出生以后。因为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长子才能被册立为国家储君。言外之意,胡皇后还年轻,以后会生出嫡子的,到那时再册立皇太子也不迟。

朱瞻基却不想听娘的话,一心要册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这时,处在敏感位置的胡皇后不能不说话了,主动表示,请太后、皇帝以社稷为重,早日册立太子,以定国本。

孙贵妃也不是傻子,慌忙假意推辞,说胡皇后将来身体恢复好,一定会生下皇子的,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儿子成为太子。

朱瞻基明白,既然各方面都表态了,关键时候该他自己拿主意了。宣德三年(1428)二月,才出生还不足三个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明朝的皇太子。这是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太子。

其实,朱瞻基这么火急火燎的急着册立太子,是因为他还要撤换皇后。母以子贵,孙贵妃的儿子做了太子,她也该正位中宫了。

朱瞻基先征求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大家认为胡皇后没什么过错,废黜不得。最后,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劝胡皇后主动辞职,不做皇后了。

朱瞻基大喜,就去做胡皇后的工作。胡皇后见此,深知自己当前的艰难处境,也只好同意“辞职”。但是,张太后却不同意儿媳辞职,将儿子训斥一番,怪他不该这样无情地对待结发之妻。

朱瞻基表示,以后对俩皇后会一视同仁的,决不会偏向谁。这话听来尽管显然是不可信的,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由他了。

于是,在儿子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孙贵妃成功晋升为皇后,胡皇后被废为仙妃,就是道姑,号静慈仙妃,退居长安宫。

张太后对儿媳胡氏十分同情和关爱,常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对于胡皇后被无故废黜,当时人都十分不解,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朱瞻基后来也有些后悔,提及此事,常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年少容易冲动,才做出了愧对自己结发之妻的荒唐事儿。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痛,一年后,也去世了。

(张太后)

三、借子上位

孙贵妃凭借儿子成功上位,夺下了胡皇后的后位,可谓成功者。

但是,有一点不幸是,在她在世的时候,就广泛流传一个事儿:朱祁镇的生母并非孙贵妃,而是一个宫女。

也就是说,孙贵妃为了夺得后位,竟然夺取了别人的儿子,达到“借子上位”的目的。

明末历史学家査继佐在《罪惟录》中说孙贵妃:“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清朝修成的《明史稿》也说孙贵妃:“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隆。”

尤其是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的人,在各自的私家著作中,有关孙贵妃抱走宫女生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以便夺取后位的事儿记载很多。他们甚至考证出该宫女姓纪。

明朝人王锜在所著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胡太后死后,孙太后问众臣当以何种礼仪下葬,众臣不敢言。杨士奇卧病在床,众臣前去请示。杨士奇毫不犹豫地说:“应该以太后的标准下葬到景陵,与先皇合葬。”众臣说:“这是孙太后所不愿意的。”杨士奇听此,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面壁叹息:“后世骂名。”

于是,明宣宗的胡皇后竟然以嫔妃的礼仪标准下葬了。

天顺六年(1462),孙太后薨逝。又过了两年,到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临死前,钱皇后才将他不是孙太后亲生的事儿告诉他,并说他的生母已经死于非命。

(明宣宗朱瞻基)

朱祁镇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后,痛哭流涕,下诏恢复了胡皇后的后位,也算是对孙太后隐瞒自己身世、害死自己生母的一点反抗吧;同时,也是给苦命的胡皇后,以及同样苦命的生母些许的慰藉吧。

临死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朱祁镇带着些许的慰藉、些许的不安、些许的无奈走了,到另一个世界,再去认真理一理他和三个母亲(嫡母胡氏、生母纪氏、养母孙氏)之间的关系吧。

可是,这关系能理得清吗?

(明宣宗朱祁镇)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8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