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盛衰之变,豫园对上海究竟有怎样的风水意义?

声明:本文所写内容并非针对建筑主体本身,本订阅号所发表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非对社会公众的观念引导,请斟酌识别。文中部分图片与文字资料参考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订阅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前阵子在《上海将建48米双子山,前滩后滩谁受益》一文中,我们曾提及“豫园的五龙墙、九龙池等在风水上对上海龙脉有修补利益之用”。

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粉丝不负众望,成功将这条留言拱到了沙发。

对于外地旅客来说,豫园是上海不能错过的景点之一。而对于上海本地人而言,这里是几代人记忆中逢年过节都要来逛逛的地方。

但其实很多人一直以为豫园和城隍庙是同一处。对于为何会叫“豫园”更是摸不着头脑……

一、豫园的风水之

万历五年(1577),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潘充端以疾病为由,辞官回到上海。潘家的大宅位于上海的安仁里,正屋名为世春堂(今梧桐路、马园街一带),西面有一大片菜地。

早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便看上了那块菜地,萌生出建造一处园林供父亲养老、颐养天年的念头。

一心一意营造园林的潘允端,遍请园艺名家,包括赫赫有名的园林师张南阳(人称卧石山人)。财力上更是“每发耕获,尽为营治之资”,以不断充拓扩大、増添景物。

费时十余年苦心经营,于万历十八年(1590)终于建成一座占地70亩的私家园林——豫园,并赢得“东南名园之冠”、“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

作为私人府邸,豫园的选址其实并非上佳。首先它处于衙庙之后,修园时城隍庙已成,前面紧接城隍庙,县衙也在其前方。

古人建宅非常讲究风水,很忌讳“衙前庙后”因为衙庙都是罡煞积阴之地,非常之所,一般人家承受不起。除非自家私庙,于宅前或宅西,如孔庙之于孔府,留园西园寺等。

原先七十亩的豫园中,九曲桥池乃中心,此为水聚天心的格局。这也是如今豫园商城繁盛的重要风水原因。

但是这种水聚天心,于宅邸之中心做大水池及“九曲”之桥,并不适合私人宅邸之用。

豫园九曲桥 航拍摄影师 刘晓晶 钮一新

其次,院内水系与河道相通,流水穿院而过。风水上同样比较忌讳。水为财,亦是生气的表征,收水为上。穿宅之水,处置不得法,多不利宅运。

“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正如周庄沈万三宅、张宅引河入宅,图以船收米之便捷,实不知宅运也被水流带去。

七十多亩占地,宅大人少,乃是人气养宅气。这一切也在园主后来的故事中有所表征。

豫园尚未建成,因年日太久,潘允端年迈之父便与世长辞。潘允端一度很难接受,将之视为终身的遗憾。

待到院子修好后,潘允端又极爱昆曲,平时蓄养戏班“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日夜做戏以旺宅气。然其长子,妻子也先他而去。终是曲终人散,撑将不起。

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详细介绍演剧观剧的状况,图源于网络

从私人宅邸的风水布局和潘家最终运势上来说,豫园并非好风水。但是从整个上海的风水格局角度来看,豫园却对上海龙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二、豫园修复龙脉补益

上海龙脉因为黄浦江横折北流,从龙身上切过,有龙腰龙喉有所形伤。在风水手法上,有破坏之法,也有补救之法。

有于龙脉身上关键处,以打井挖坑之法,以生气遇水则止的道理,行阉龙断龙之法。

如清朝国师江任泉,于东省廉江市为林氏子孙做墓,于龙脉来处阉九留一,今坑犹在。出帝王最多的徐州,云龙山之山腰关键之处被打井断脉,建塔镇压,也绝龙气。

徐州云龙山,图片来源于新浪江苏

同样,也有在龙脉形势不全或破损处做培龙养龙之法。或用人工于墓后修土脉,或裁培龙虎砂,或竖龙墙,开涵龙池,如清西陵泰陵,明孝陵等皆有用之。

豫园与上海龙脉主脉(今延安路)距离极近。因“开瓶器”环金对主脉造成“刀伤”,人民路隧道、复兴路隧道的修建,都对其有所修补。豫园之龙墙、环龙桥、九龙池等亦是起到修补龙脉之功用。

从位置上看,豫园和城隍庙在明代上海县城之东北艮方。其方位是对应三垣之天市垣,及斗、牛宿之位。

斗牛之宿对应分野为吴地,上海松江嘉定即为传统吴地。此处修建涵龙池,对受伤的上海龙脉大有补益。旧时文庙(非今日之文庙)在县衙之东南巽方,即青龙方位,利文化昌盛。

豫园其外所修五龙墙,五龙或睡,或伏,或穿,或戏,它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蜿蜒于白墙之上,有呼之欲出之感。

细看“龙”只有三、四只爪,是为了避去“五爪金龙”之嫌。这种龙墙多用于皇家或者阴宅围墙,用以增补龙脉之势。

内有环龙桥,九龙池院中池水通向南面小池,池内砌湖石,石隙间有四条石雕小龙,而水中倒影亦为四条,加上蜿蜒的池水酷似龙身,共为九条,故名九龙池。石龙入水,风水又称作涵龙池,有培育修复龙脉生气之用。

豫园建于1559年,前后拖拖拉拉建设了将近二十年。正如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所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1588年即万历十六年,嘉定城之东南建汇龙潭,看似两者相隔数里,实则互相之间有所呼应。

嘉定汇龙潭

汇龙潭由五条河流汇集而成,也是应九五阳极之数。

图源航拍嘉定,摄影师咖啡

而嘉定城隍庙也是位于嘉定东北艮卦方位,斗牛之宿。孔庙汇龙潭则在东南,巽卦方位,巽卦主文昌,也是太微之垣,角亢之宿。

应奎山坐落汇龙潭中。奎宿本在西北,也称魁星。应奎山上魁星阁不建于嘉定西北,而修于嘉定城的东南方位,从大周天来看,是处于上海的西北奎宿方。

秋天黄昏时,会见奎宿出于东南地平线,此时是乡试(也称作“秋闱”)时间,见魁星现于东南的应奎山魁星阁之上,应文化昌明吉象。

次年春末黄昏时,则是斗宿从东南地平线生起,此时是会试殿试的时间(也称作“春闱”)。春时见斗宿运行到应奎山魁星阁之上,成魁星点斗之象。

上海城隍庙、文庙所在方位,与嘉定一致。 可见古人大多按此布局。

三、豫园奇石:成败难定的隐喻

豫园能居江南五大园林之首,其山其水气韵生动。豫园镇院之宝——位于中部玉华堂前的玉玲珑,便为石中精华。高达3米许,玉石上下都是孔洞,堪比人工凿刻而出。

此石形态奇妙,符合中国名石“皱、瘦、透、漏”的审美要求,据说以一炉香置石底,可以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相传宋时汴梁作为都城,但是汴梁东北艮卦方低陷,十分不利赵宋的人丁兴旺和社稷稳定。于是宋徽宗听从道士刘混康的建议修建艮岳。

上有所好,下有甚焉。百官投其所好,为宋徽宗收罗天下奇石,“花石纲”使人民深陷疾苦。其中有被后世称作江南五大奇石的“玉玲珑”、“大谢姑”、“小谢姑”、“冠云峰”、“绉云峰”。

大谢姑其形为土,高大宽正,固厚方正。高四十余丈,百人难以合围。可惜赵宋属水德,修船拆墙时大谢姑被送到汴梁,被安置在御苑艮岳。因其厚重坚实,被命名为“昭功神运石”,也封“盘固侯”,最终被用作炮石,毁于靖康之役。

大谢姑

小谢姑,又名瑞云峰,石势巍峨,形如半月,涡洞叠套,剔透玲珑,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其形属火的小谢姑因似博山炉火被认为不吉,被敲掉顶部数尺,曾经三次沉江,最终遗留江南。

小谢姑(瑞云峰 现存苏州第十中学)

冠云峰直立如木,其形属木,与瑞云峰一起在苏州留园,应苏州东方园林之木德。

冠云峰

绉云峰,其形如一波三折,其曲类水,其形属水,存于杭州,显杭州西湖之水德,杭州最后成了南宋临时安养之地。

绉云峰

而玉玲珑如椭圆如武曲之金,其形属金,应申城金水之德。

传说此石原本作为花石纲准备送给宋徽宗,但因石重难运只好作罢。明代时,本为浦东三林塘太仆寺少卿储昱所有。储昱之女嫁给潘允端之弟潘允亮,此石作为嫁妆准备运至豫园。

玉玲珑

不料运至黄浦江心时因风浪而翻船沉入江底。后来雇人潜入水底用绳拴石,拖上岸来,却未想将江底另一块石头也带了上来,正好作为玉玲珑的底座。两者结合置于园中,豫园更增奇秀。

玉玲珑其下“玉华”二字,意为石之华。所以所对之楼,曰玉华楼。

豫园在其震巽二卦方位,搭建山石,登其上可远看浦江。震巽见山合风水,有利人丁文秀。可惜大局有失,局部细节已经难定成败。

正如世间之事,总是喜忧参半。

豫园之“豫”本有“平安”、“安泰”之意,《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悦老亲意也。”潘允端建园本意,是为让父母在园中安享晚年。但未料及心愿未成,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豫园慢慢便成为潘允端的私人花园,作怡情享乐之用。

但后来潘允端极其痴迷戏曲,结交朋友良莠不分,且终日在豫园举办奢靡演出,潘家风评与家资渐渐衰弱,逐渐只能靠变卖田地与古董维持家用。豫园西部园区被拆石填池,成了校马场,只剩下东部部分园林,也几乎没有固定的主人。

潘允端去世后,园子日益荒芜。明朝末年,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所有,但他并没有修治早已残毁不堪的园子,仅仅是在中堂供设了佛像,请僧人主持。张肇林去世后,豫园残破到了极点,除去山石和池塘外,一切都已废弃,又变回了菜圃。

上海文人徐书城曾作诗哀叹豫园的荒芜:

空林微雨落花红,昔日繁华似梦中。

依旧玲珑一片石,更无人倚笑春风。

甲地今来车马稀,断桥流水淡写晖。

可怜芳草萋萋绿,玉燕堂前鸦乱飞。

古人之修建,有意无意,皆有文章。地球绕太阳一周期,为一恒星年,这是“文明”;为这一周期而庆祝,相互祝福,便是“文化”。

豫园在四百年的历史中逐渐废落,却又在新中国重焕生机,这或许正是它的宿命。水聚天心虽不利私宅运势,却造就了后世豫园商圈的兴旺,其文化历史背后的沉淀亦为上海的深远发展构筑了坚实力量。老上海的旖旎风情,万商云集的宝地,都浓缩进了在豫园的一步一景中,令人沉醉不已……

眼下新年临近,豫园又将迎来游人摩肩接踵的盛景。人们循着美食的气味,带着对传统老字号的痴迷之情,纷纷踏上九曲桥“噶闹忙”。

三步一折、五步一曲、斗折蛇行,移步异景,走过九曲十八弯之后,以往的曲折和困难都被送走,而新年的顺利和平安如期到来……

参考资料:

《上海园林赏析之五豫园赏析》,沈福煦

《豫园:潘氏私家花园的盛衰》,斯言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