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 专家:家庭规模变小 陪伴成奢侈品

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

专家:家庭规模变小 陪伴成奢侈品

88岁老人将300万房产赠送给照顾他10年的水果摊主,是因为亲属的陪伴照护没有到位;老夫妻病了也不愿告诉别人,只因为怕子女太过奔波;只有一个独子的丧偶老人,不敢想以后老得走不动的情形……

不断变小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快的人口流动,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停在我们身边出现。专家表示,现在不少老人没有得到良好赡养和陪伴,多是这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人手不足、精力不够,使得赡养纠纷从不同子女、亲属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子女和老人、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

巨额财产赠予“陌生人” 常被质疑是否被骗

老伴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继离世后,上海88岁的马先生长期独居,他说亲戚对他疏于照顾,很少探望。相反,他和楼下水果摊主小游一家熟悉起来。老人在家中摔倒后昏迷不醒,是小游把他送进医院。当小游给老人亲戚打电话时,大家都说自己走不开。于是小游白天看店,晚上到医院陪夜,直至老人出院。

随后,马先生做了一个让旁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去世后,将自己价值300万元的房产留给小游,并且去公证处做了公证。他们还签署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小游称,自己会继续履行赡养义务。

消息曝出之后,老人亲属等“法定继承人”说,他们在马先生生病时进行了积极照料,并称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因此对这份“遗赠扶养协议”提出质疑。对此,上海市普陀公证处工作人员表示,当时老人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符合办理公证的基本要求。简单而言,遗赠扶养协议是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从而换取财产继承权的“契约合同”。小游就是通过这一模式“获赠”马先生的房产。法律专业人士表示,从民事法律的权利义务关系上看,这一操作是合规、成立的。

与此相似的,还有过“老人把巨额财产赠与保姆”,这类案例已很难看成是孤例,每起个案都会引发巨大争议,部分老年人的先行先试,往往被质疑是不是“被骗了”。

“亲属后辈事发之后动辄质疑老人昏聩,终究不得不直面一个诘问:为什么自己没有被老人选为意定监护人?是不是走得不够近,处得不够亲,做得不够好?”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

白天忙于公益 晚上回家只能对着电视发呆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一想起在手机上看到的这句话,69岁的王阿银就一阵心酸,因为这正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阿银年轻时从东阳来到杭州,凭一身厨艺站稳脚跟,唯一的儿子已出人头地,生活算是圆满。

然而5年前,患病多年的妻子撒手人寰。老伴走后,王阿银也去相过亲,但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现在已经基本放弃再找老伴的想法。“儿子在国外,两三年才能回来一次。他在国外拼搏已经很累,我不能再拖累他。”王阿银说。

王阿银感到,长时间的独居生活令人沮丧、不安甚至抑郁,但他明白,排解孤独还得靠自己。他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主要为高龄老人、残疾人士等上门做饭,有时也在其他公益活动中帮忙。他很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尽管不赚一分钱,还经常要贴钱,他还是每次都去,“档期”排得满满的。但独处的时间总归还是难熬。“白天忙忙碌碌,奉献爱心,晚上回到家,只剩一个人,看着电视就会发呆。”他说。

在王阿银的圈子里,不少人和他情况类似,“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或者孩子不在身边。”王阿银说起一对老夫妻,一次出门不慎被电动车撞倒,一个手臂骨折,一个盆骨受伤,双双住院。但他们没敢告诉远在广州的女儿。王阿银理解他们的想法:“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也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人照顾了。”

王阿银现在身体还不错,但他不敢想以后怎么办,“等老得出不了门,谁来陪我说说话呀?”

没有哪个组织

可以完全代替子女

在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看来,缺乏陪伴的老人日益增多,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多子女共同赡养老人的模式渐渐退出舞台,打破了传统上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

在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步入老年,在“4-2-1”家庭结构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现代年轻人压力大,忙于打拼工作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一人照顾两个老人,或者一对夫妻照顾4个老人,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现在人口流动率高,很多子女工作、生活都在外地,对父母难以照顾周全。还有的因为经济状况不佳,赡养老人确实有困难。

在农村,由于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他们的父母、长辈留守在家。即使是条件较好、重视教育的地区,年轻人也普遍更愿意到城市去学习、工作,老人“空巢”现象也不在少数。

与传统多子女家庭相比,如今年轻人在时间分配、人员调配上捉襟见肘,成为老人缺少陪伴的客观原因,使得赡养纠纷从不同子女、亲属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子女和老人、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相对于经济上的供养,现代老人更需要的是心理慰藉,但这恰恰是子女最难做到的。

家庭对老人的陪伴能力日益削弱,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赡养功能有向社会转嫁的趋势。杨建华说,虽然政府已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投入,但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还是难以得到满足。“目前还没有哪个组织可以完全代替子女,陪老人说说贴心话。”

来源: 浙江老年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