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水何(dàn)       (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           朝人,字           ,

号           ,是我国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四、用学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夜郎(   )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杨花落尽子规啼                           ⑷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的胸襟,抒发了            的抱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①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五、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               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⑸《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⑴第1句:写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⑵第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⑶第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⑷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⑸⑹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非常有名的乡愁诗。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yàn)             枯(téng)           昏(yā)

(xī)阳                天(yá)

2、明确诗句节奏

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⑶《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三、助学

(一)《次北固山下》

1、文体知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2、品评赏析

⑴、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⑵、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⑶、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⑷、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⑸、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⑹、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3、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二)《天净沙.秋思》

1、文体知识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读

⑴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自读: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充分感受作者情感。

⑶诵读: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小令

3、品评赏析

⑴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⑶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4、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5、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②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四、用学

(一)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

(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

(2)尾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抒发                      的情怀。

⑶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以颔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⑷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天净沙·秋思》

⑴《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⑵《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家。他与            、            、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⑶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三)比较阅读: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五、评学

1、《次北固山下》

⑴“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⑶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⑷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⑸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天净沙·秋思》

⑴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⑵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⑶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⑷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0)

相关推荐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复习题

    <观沧海>曹操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盘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 ...

  • 初中语文最重要的四首古代诗歌详解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 ...

  •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导学案(2课时)

    总 课 题四季美景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    题4.  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1课  型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 ...

  • 七年级上册八课《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教师  闫国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 ...

  • ​七年级上册十一课《窃书记》教案

    <窃读记>教案 [设计理念] "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 七年级上册十三课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湖南省泸溪县潭溪欣欣中学:108班 符梅花 指导老师:许峰 当我学习了毛泽东写的那篇<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我才知道白求恩是一个非常伟大高尚的人,我们要学习 ...

  • 七年级上册一课《春》教案

    <春>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 ...

  • 七年级上册二课《济南的冬天》课件

    七年级上册二课《济南的冬天》课件

  • 七年级上册三课《雨的四季》教案

    3 雨的四季 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 ...

  • 七年级上册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5  秋天的怀念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 ...

  • 七年级上册六课《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 ...

  • 七年级上册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 ...

  • 七年级上册十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过程与方法 浏览圈.精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揣摩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