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这样吃补气补脾!三伏天气血通畅,保持活力,不妨了解下
2021年的三伏天依然是“加长版”,一共40天,一直到8月19日才能出伏。
难熬的三伏天,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简直是拿着火炉蒸桑拿。酷暑难耐的时候各种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来,不过在此阶段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时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懂得了'冬病夏治'的道理,这几年在三伏天贴敷穴位颇为流行。每年入伏的时候,各个中医馆挤满了人,全是贴'三伏贴'的。
但除了艾灸、贴穴位等,三伏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适当进补。
夏天本来就是生长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营养消耗量很大,需要好好补养。
正所谓“春夏养阳”,以利于“秋收”和“冬藏”。 然而夏天又是特别难调养的季节。天热,人吃不好,睡不好,容易伤身。
三伏天更是暑热难耐。中医认为暑热最能耗伤人的正气。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正气也随着汗水往外走。汗就是津液啊,出汗太多就会造成气津两虚。伏天雨水也多,湿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此外,夏季心火旺又会克肺。所以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就是这个道理。虚者补之,要匡扶人体的正气,就一定要在三伏天进补。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压,老年人吃黄芪可以防治中风和高血压。
贡方堂中医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品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人们熟知的补气药,《本草纲目》言“者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
气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人都出现过脸色苍白、身软无力、脱发失眠,甚至发生晕厥的现象,这些其实都是气虚的表现,多半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身体过度虚弱导致的。治疗脱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服用中药,其中黄芪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添加中草药的防脱洗发水,内补外用,可以补肾活血,有效的治疗肾虚所致的脱发。
黄芪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本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长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劳倦内伤,脾虚泄泻,脏器下垂,气虚血脱,妇女崩漏等,皆可用之。
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俗话说“三伏常喝黄芪粥,秋冬不易把病生”,这背后有什么原因?黄芪粥是否是人人适合呢?
黄芪粥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盛夏酷暑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睡眠也不好,再加上人体大量出汗,汗血同源,非常耗伤人的正气,所以很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而黄芪有补气第一的美称。
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这是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可以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冒,外邪已经侵入人体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3、从季节看,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生发,所以春天吃黄芪也就不太适宜了。
黄芪粥的制作方法
煮黄芪粥有讲究,首先要把黄芪 “三煎三煮”熬成药汁,再用黄芪药汁来煮大米粥。
1)取黄芪30克,加入约300克左右的清水(药和水的比例是 1:10),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水烧开后煮30分钟,将药汁滤出备用。
2)再次加入等量的清水煎煮,水开后煮20分钟,将药汁滤出备用。
3)第三次加入等量清水煎煮,水开后煮20分钟,将药汁滤出备用,黄芪药渣捞出扔掉。
4)将三次熬得的药汁合在一起,放入约100克大米(或根据个人喜好增减)煮粥,即可!
其实除了补气,黄芪还是补脾的良药。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红枣桂圆黄芪茶】
【材料】
黄芪;红枣;桂圆等
【步骤】
准备好所有食材,洗净
锅内加入适量水,加入黄芪,桂圆,红枣
盖上盖子,大火煮10分钟,出锅加适量冰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