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世民君臣相处之道,带你解读何为贞观之治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贞观之治,创造了大唐盛世的神话。但究竟何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又是如何达成的呢?
如果从学术角度去分析,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也非小编能力所及。下面,我将从李世民和大臣们的对话中做个小小的解读。
即位不久,李世民让封德彝不拘一格举荐人才。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后,封德彝都没有举荐合适的人才,李世民很生气,质问其原因。
封德彝答道:“不是臣不尽心竭力,实在是当今天下没什么人才。”李世民对这个解释很不满,当场怼道:“君子用人如同器物,各取所长。古时候使国家强大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人吗?你应该反省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污蔑整个时代的人呢?”
封德彝面红耳赤,默默告退。自此以后,李世民再也不将选拔人才的事交给他。
不久,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怕有拖延错漏的地方,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李世民以此征求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答道:“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但假如让御史到各部门巡视,吹毛求疵,实在是太繁琐。”
听闻此言,杜淹沉默不语。李世民很奇怪,问道:“你怎么不辩驳呢?”杜淹道:“国家的事务,应该务求公正,从善而行。封德彝讲的话深得大体,臣心悦诚服,不敢非议。”
李世民高兴道:“如果你们都能这样做事,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从批评封德彝到征求封德彝的意见,李世民完美践行了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让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真乃用人的至高境界。
有一次,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馈赠的绢,被人告发,李世民说道:“长孙顺德如果能有功于国家,朕将与他共享国库的财富,他用得着如此贪婪吗?”
然而,李世民看在他曾立有大功的份上,并没有处罚,而是在朝堂上公开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寺少卿胡演道:“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为什么还要赐给他绢帛呢?”
李世民道:“如果他有人性的话,得到朕赐给绢帛的羞辱,远甚于受到刑罚;如果他不知羞耻,不过是禽兽,杀了他又有什么用?”一番话说得长孙顺德羞愧至极,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世民曾和太子少师萧瑀闲聊:“朕年轻时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几张好弓,自以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人看,他说:‘都不是好木材。’朕问他原因。他说:‘弓子木料中心不直,所以纹脉也是斜的,弓力虽然强劲但箭射出去不走直线。’
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尚且对弓箭缺乏足够的认识,何况是对治理天下呢,恐怕也存在很多盲区。”
于是,李世民下令,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定期或不定期,李世民时常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有人向李世民上书,请求除去朝中的佞臣,李世民问道:“谁是佞臣?”那人回道:“臣身居草野,不知道谁是佞臣,但臣知道测试佞臣的办法。当陛下与大臣议事时假装发怒,那些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的,就是耿直的忠臣;而畏惧皇威、曲意顺从的,就是奸诈的佞臣。”
李世民不满道:“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浑浊了源头而去希冀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诈,又如何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欢用权谋小计对待臣下,常常鄙视他们。你的建议虽好,但朕不会采纳。”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可惜的是,很多帝王将这句话完全抛之脑后,和臣子们捉迷藏、玩心眼,到最后彻底将自己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