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静的后果严重,会火大而气少,久之体寒,夏季也瑟瑟发抖
阴味为水,阳气为火,二者为有形水火、后天水火。而先天水火则是无形水火,无形水火的实质是精与神。所以说精为水,神为火,这就是水火的实质。
而主宰为生化,就是无形之火。但无形之火,必须得有无形之水才能产生,所以有精才能有神,有神则化生出精。所以说“精归化、化生精”这里的化指的就是神。神具有化生的功能,数目为无,无就是零的意思,但是这个零是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主宰为奇数。神化生出精,精就是数目一,精也是奇数。精神合起来就是奇数和奇数的组合,即为数目二。所以阴阳的实质就是精神的组合,具体表现就是水与火。
而阴味和阳气是有形水火,属于后天水火。这就是阴味和阳气的实质。当然是先天水火的精神产生的。
再说阴味和阳气的行走路线是什么。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
来看一段原文。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个依据就是天地的形成“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浊阴地气之中阳者上升为云,清阳之中阴者下降为雨。雨出于地气,云出于天气。
明白了天气地气的产生过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就不是太难懂了。
清阳就是清澈的阳气,浊阴就是浑浊的阴气。
难懂的地方主要是指上窍下窍的内涵。
这里的上窍,指的是头部的7个孔窍。即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嘴。下窍指的是前阴后阴,前阴就是尿口,后阴就是粕门,粕门就是当今说的肛门。
清澈的阳气从头部的7个孔窍而出。浑浊的阴气是从尿口和粕门而出(阴气体现为食物残渣和尿液)。
所以说我们头部七窍如果有什么病症的话,那肯定是阳气出了故障。也就是说阳气受了外邪的侵蚀,或者是阴虚症导致阳气产生的不足。
那么尿口和粕门有什么病症的话,那肯定是阴气出了故障,也就是说阴气受了外界的侵蚀,或者阴虚症导致阴气补充得不足。
再说下两句。“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这两句指的是阳气和阴气所居住的区域。
清阳发腠理,指的就是清澈的阳气发射于腠còu理,腠理就是肉之间的缝隙。浊阴走五脏,这个好理解,就是浑浊的阴气跑向五脏。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再说下两句“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上面两句说的是阳气和阴气外出于孔窍,这两句都是说阳气和阴气在人体的分布。清阳实四肢的实,就是充实的实。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充实人体的四肢。
浊阴归六腑,这个归就是回归的归。就是说浑浊的阴气返回到六腑之中。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读者会提问了。以前作者不是说过阳气是在六腑之中吗?为什么这一次阴气又返回到六腑中呢?
所谓浊阴走五脏,其实指的就是五谷的五味首先奔跑到五脏。充实五脏之后,释放到六腑当中化为阴气阳气,而后阳气发射到腠理,从而充实四肢。同时,阴气也会随着阳气分布到全体。
再看下两句:“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这两句是随着上面4句而来的。明白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两句话也就懂了。阴气就是来自于阴味的,浊阴出下窍也就是阴味出下窍的意思。那阳气怎么产生的?
(文字版补充:阳气就是阴味产生的,是从阴味之中的阳味化生而来,到了外部就是阳气。)
再说火与气的关系。有阴味就不一定产生阳气的。
以前篇章说了以下这段话。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我们的解释是依据阴阳的顺逆。这次我们又从阳气的状态变化来加深解释。
上面我们说了,阴气就是从食入五谷的阴味而产生的。
阳气则是从火中产生的(若无火,阴味之中阳气也出不来),于是出现了火与气的关系这段话。
我们曾经做了文字错误的纠正,应该为“壮火则气衰,少火则气壮”。这两句指的就是火的大小,对于气的盛衰的关系。就是我们曾经说的是相反的关系。火大必然气少,火少必然气多。所以我们就明白了,阳气要想多的话就一定要保持心静,只有心静的情况之下,才会有小火。小火就是内经说的少火。少就是不多的意思啊,那不就是小嘛。所以少火就是小火,少不要念成四声。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4句话说得更加具体了
大火以阳气为食物。阳气以小火为食物。火过旺,就会阳气散掉。火比较小,就会产生阳气。
这四句话的具体解释,就是火与气的关系。也就是说仅仅补充五味是不够的,前提得是少火的状态,也就是不能心浮气躁,那样会导致火旺而减少阳气。
下节我们说一说,五味调和原理所采用的五谷,可不可以用其他食物来代替?补充真火真水的大豆和肉桂,可不可以用其他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