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读错了易经

接上章节

【序言】从乾坤大象谈起

由于文章内容只是分享笔者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所以文章的前后衔接以及用词语法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这部分后面有时间会进行调整和整理。也请易友们帮我斧正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如前文提到的,乾坤两卦为父母,然后生成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然后六子用事,乾坤退居西北西南无用之地。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易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即体与用。或者我们说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万事万物都会存在这样的关系。

《中庸.大学》之中的总纲中最后一句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话也被后世总结为一个成语——本末倒置。西方的科学基于唯物论的方法,其中是隐含了一个先决条件的也就是西方的科学是以物为本,而东方的文化则是以人为本。这是两者难以统一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是后世认为周易艰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由于我们以是事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去考察这些问题的。由此,我们过于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影响,而忽视了事件主体在整个事件发展和变化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如以乾坤两卦来举例如果乾为动,则坤为静。乾为人,则坤为物。乾为事,则坤为业。事情在相同的层级上才能产生对比,而且主体和客体是同时产生的,如果没有主体作用,也就不会产生客体的变化,也就很难判断事情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而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按以前通常的做法,各种书籍中对于乾坤两卦都是分开进行解读的,而笔者认为由于事物的产生和终止两者合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因而虽然是两个卦象,但是只有合并到一起才能产生相对完整的含义。也就是乾坤两卦的十二爻的含义存在内在的关联性,而乾坤两卦之所以放到卦序传之首,是因为这两卦是整个六十四卦的总纲而出现的,类似于目录或者结构,这也是古人以乾坤为父母的原因。正如邵雍所说:乾坤生六子,乾坤退位,六子用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卦象的爻辞。

乾卦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坤卦的爻辞: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在笔者初学周易的时候,每当面对这些爻辞总会觉得高深莫名,难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周易每一卦的爻辞大多是缺乏主语或宾语的短句,那么这部分和卦象本身存在怎样的关联呢?这是笔者在学习周易过程中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虽然自孔子以后,后世历代学者都在研究这部分并由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文献,然而卦中的含义却更是众说纷纭,难以为人所知。前一些日子,或是上古先贤所感,笔者忽然想到也许以前的这种研究方向是错的,因为既然易之重在于变,所以这些爻辞其本质指的是爻产生的变化而形成的结果。既然乾坤两卦合并为同一个周期,那么乾坤两卦每一爻的变化则分别对应着一年十二个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二辟卦。

十二辟卦【图自百度】

也就是笔者认为周易中的爻辞其本质是在讲爻的变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并非是一种对事物状态的描述。如前面介绍的既然是乾坤两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那么各爻的爻辞就是来介绍自阳息而起,阴消而止的整个阶段的变化。

然后,我们按照这种理论来阐述笔者对这部分的分析和理解。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乾卦初爻的爻辞为潜龙勿用。初爻纳子,对应的是子时,或子月【由于十二节气和十二时辰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和一年的十二个月完全一致,所以后文不再单独说明】因而这一爻的变动对应的卦象是坤为地变地雷复。而我们按照象数解析的通常习惯,自上而下的读象,我们就会有比较有意思的发现。变卦地雷复上卦为坤,坤为闭,为藏,所以说潜。下卦为震,震为龙。所以读出的象就是潜龙。主卦坤为地,上坤下坤,坤为勿,坤静无为,所以说乾卦初爻说潜龙勿用。

乾卦的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爻纳寅,对应的时间为为丑时,这一卦对应的是地泽临卦,对应的时间为丑时。地泽临卦,临有在的含义。变卦上坤下兑,坤为地,为田,兑为见。主卦坤为地,震为龙。所以说见龙在田。兑为乐,为反巽,巽为利,震为往,坤伏乾为大人,所以说利见大人。

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笔者会用综像和伏像来解释这部分。周易是介绍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系统整体框架的理论,由于人身处在系统之中,所以人所能产生的观察就必然带有人主体自身的立场,也就是人类永远无法对自己身处系统产生绝对正确的定义。《中庸.大学》里有一句话说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近字,也就是不管我们把这个根本框架叫做无极也好,道也好,或者什么名字,对整个系统的根本定义我们只可能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抵达。这是由于人身处在这个系统之中所决定的,是人类无法克服的困难。

而基于盲人摸象给人的启发,也就是人对事物观察,最终形成的结果只可能是同一个。然而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因而每个人会基于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产生自己的结论并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并误导他人的结论。然而既然事物的本质没有变化,事物的外部表现即使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性,最终指向的只能是同一个事物。所以就这部分给笔者的启发在于,我们总结事物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是形成结果的共性,而非差异性。正如历代我们整理的科学定理也是基于事物的共性而非差异性产生的。

乾卦的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一卦对应的十二辟卦为地天泰卦,对应的时间为寅时。地天泰卦,下乾为君子,上坤为终,下乾为日,乾为健,为行,所以说终日乾乾。主卦地泽临,下兑为夕,上坤为忧为惕,巽为不果为若,兑为巽反,有折毁之忧,所以说夕惕若厉。

乾卦的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这一卦对应的是雷天大壮卦,对应的时间为卯时。上卦为震,震伏巽为不果,所以说或,乾为行,所以说跃,兑为泽,乾为满,满泽为深水,所以为渊,所以说或跃在渊,阳息消阴,因而无咎。咎者,过也,大壮有折损之忧,而巽为反复,君子处事居中,不过则可无咎矣。

乾卦的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一卦对应的是泽天夬卦。雷天大壮,对应的时间为辰时。震为飞,乾为龙,兑为见,乾为天。所以说飞龙在天。兑为见,震为往,乾为大人。所以说利见大人。

乾卦的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这一卦对应的是乾为天卦。乾为天对应的时间为巳时,也是阳气即将发挥到极致的时间。兑为秋,为亢,乾为龙。乾为圆,体时为满。事情达到圆满极致之后也就不再存在发展的空间。而时间也就会从阳息转变为阴消。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理论出处笔者认为也是出于周易。所以王弼以道德经来解释周易,虽然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确实有舍本逐末之嫌。因为这个原因,笔者也花了一些时间重新以卦象来解读锦书道德经。可惜总为俗事牵绊,至今尚未告一段落,只能是后期再做整理了。

与其它卦象不同,乾坤两卦有用九和用六之说。就这部分笔者非常赞同尚秉和先师的看法,其实就是以九,六为用。而不是讲六爻全变。因为六爻全变就是事情的取反。全都取反了,大致相当于我们去观察镜子里面的事物,那结果自然还是事物本身。所以执象乾坤老师遇静卦取其伏像为用,笔者认为是非常得易道真谛的表现。

文中所配的手绘图均出自李谷鸣 Kelly老师,特此致谢!

To be continue.

(0)

相关推荐